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六個月大的嬰兒在很多方面都相當無助,但他們似乎至少在一個方面可以勝過年長的照料者:區分其他物種的面孔。成年人可以很容易地區分人臉,但缺乏辨別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面容的類似能力,而根據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六個月大的嬰兒可以識別熟悉的人類和猴子的面孔。
明尼蘇達大學的查爾斯·A·納爾遜假設,隨著嬰兒獲得觀看面孔的經驗,他們的大腦會關注他們最常看到的面孔型別,並對他們較少看到的面孔變得不太敏感。如果情況是這樣,理論認為,年齡較小的嬰兒——他們有較少的時間來熟練區分人臉——應該更擅長區分其他物種的面孔。當納爾遜和他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同事米歇爾·德·漢恩以及謝菲爾德大學的奧利維爾·帕斯卡利斯測試了六個月大、九個月大和成人在觀看人和猴子的彩色照片(見影像)時的反應時,他們觀察到的正是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在向受試者展示獨特的人類或靈長類動物面孔以及先前看過的影像時,對受試者進行了錄影。該團隊發現,與先前看過的面孔相比,成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檢查新的人臉,但在檢查猴子圖片時花費的時間大致相同。九個月大的嬰兒表現出相同的模式。相比之下,六個月大的嬰兒在觀看他們以前看過的照片時花費的時間明顯少於檢查兩種物種的新照片,這表明他們可以區分猴子和人類。“我們通常認為發育是一個獲得技能的過程,因此,這個案例令人驚訝的地方在於,嬰兒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能力,”德·漢恩說。“這可能反映了大腦‘關注’對區分人臉最重要的感知差異,並失去了檢測那些不太有用的差異的能力。”
儘管人類仍然有可能學會識別另一個物種的不同面孔,但結果表明,成人的面孔處理系統具有首選的人類模板。納爾遜說,嬰兒失去感知面部差異的能力(被稱為感知窄化)可能預示著參與早期認知的神經網路的普遍變化。“我們對這在神經學方面意味著什麼感興趣,”他補充道。“例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大腦的這個特定區域——梭狀回——會被分配區分面孔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