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約5500萬年前,在古新世時期,地球進入了一個全球變暖時期,這個時期持續了10萬年,最終導致氣溫升高了13華氏度。科學家們提出,引發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從海底釋放出大量的冰凍甲烷——一種溫室氣體。然而,問題在於,觀測結果未能找到證據表明,在這種情況下甲烷進入大氣層後,會產生預測中的二氧化碳。為此,今天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秋季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提供了新的見解。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在這種事件中釋放的所有甲烷都會轉化為二氧化碳。但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加文·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們使用計算機模擬來模擬古代氣候,結果表明,事實上,被認為能將甲烷轉化為二氧化碳的大氣分子會迅速耗盡。然後,過量的甲烷會在大氣中停留數百年,並使環境變暖。“十年的甲烷只是曇花一現,但數百年的大氣甲烷足以使大氣變暖,融化海洋中的冰,並改變整個氣候系統,”施密特評論道。“所以我們可能已經解決了一個難題。”
根據施密特的說法,這項研究結果也對理解當前的溫室效應變暖具有啟示。“如果你想考慮減少未來的氣候變化,你還必須意識到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氯氟烴,”他斷言。“這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而且在短期內,減少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比減少二氧化碳更具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