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們可能渴望可卡因的原因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透過研究對可卡因成癮的大鼠,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和巴爾的摩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中哪個區域與可卡因渴望有關。同一區域也可能與復發有關,而復發是治療人類藥物成癮的主要障礙。《科學》雜誌今天的刊物報道了這些結果。

之前的研究側重於透過釋放神經遞質多巴胺來控制“獎勵”反應的大腦區域,而Eliot Gardner、Stanislav Vorel及其同事確定的區域——海馬體的一個稱為腹側下託的部分——已知與“渴望”的感覺有關,因此直接控制覓藥行為。那裡的神經元使用一種不同的神經遞質,稱為穀氨酸。

在研究期間,大鼠能夠在 3 小時的療程中透過按下連線到導管和泵的槓桿來自行給藥含可卡因的溶液。透過這種方式,動物很快變得成癮,並在每次療程中都會衝去按槓桿。當後來用鹽水代替可卡因時,大鼠逐漸戒掉了該藥物,並且不太可能按下槓桿。但是,當研究人員用微小的電極刺激齧齒動物的腹側下託時,同樣的大鼠開始強迫性地按下槓桿,再次表現出覓藥行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可以透過用一種阻斷穀氨酸訊號的分子治療大鼠來預防這些復發,這表明這種化學物質可能被研究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以預防前可卡因成癮者的復發。“由於渴望藥物比喜歡它更直接地與復發相關,穀氨酸可能被證明是旨在治療可卡因成癮的新藥物開發的有希望的目標,”Vorel 說。考慮到藥物濫用的所有社會和經濟方面,僅靠藥物干預可能無法解決負擔。但這可以幫助可卡因濫用者——僅在美國就有 180 萬——徹底戒掉這個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