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規模滅絕,顧名思義,是戲劇性的事件。 但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發生的那次尤其壯觀,導致近70%的陸地物種和95%的海洋生物形式滅絕。 儘管這次生物滅絕規模巨大,但其原因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地質學家。 人們提出了許多可能的罪魁禍首——從氣候變化到大規模火山活動再到小行星撞擊——但這些假設究竟如何相互比較尚不清楚。 為此,對當前模型的新分析可能證明是有啟發性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最新一期發表了一份詳細介紹這些發現的報告。
為了評估各種理論,耶魯大學的羅伯特·伯納關注了與滅絕事件相關的某種地球化學特徵——即碳13同位素水平相對於同位素較輕的碳的急劇下降。 然後,他評估了這些假設對全球碳迴圈的預測。 他發現,海洋釋放有毒量的二氧化碳和火山脫氣都不能單獨解釋觀察到的碳13下降。 但生物滅絕的另一個嫌疑物件——從沉積物中儲存的甲烷水合物中大量釋放甲烷——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然而,伯納指出,儘管甲烷情景最好地解釋了碳13的測量結果,但它無法解釋當時大氣中較高水平的二氧化碳。 因此,儘管甲烷很可能參與了這場滅絕事件,但它似乎並非單獨行動。 總之,伯納提出,這次滅絕可能是由小行星撞擊、甲烷釋放和火山二氧化碳釋放共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