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鱷潛伏於白堊紀深海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的海洋、海岸線和河流中遍佈著鱷魚。這些野獸的化石大小不一,但科學界已知的鱷魚都擁有與現代鱷魚相關的長吻部。直到現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發掘出一種大型鱷魚的遺骸,這種鱷魚與它的同類非常不同,因為它有一個短而粗的吻部。

“這個物種非常不尋常,因為同時期存在的其他海洋鱷魚都具有非常精緻的特徵——長而細的吻部和針狀的牙齒,”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生物資訊學研究員迭戈·波爾說。他使用計算機程式來確定這種被稱為安第斯達科龍 (Dakosaurus andiniensis) 的生物在爬行動物家譜中的位置。“這種鱷魚恰恰相反。它有一個短吻部和邊緣呈鋸齒狀的大牙齒。”

然而,它的鼻孔和眼窩的特徵,以及下顎中獨特的凹槽,都表明它是一種鱷魚。儘管安第斯達科龍 (D. andiniensis) 在白堊紀海灣的家族聚會中可能是一個外形滑稽的表親,但它的海洋鱷魚同伴最好不要招惹它們可怕的親戚,這種鱷魚身長 13 英尺,下顎長達一英尺半,上面鑲嵌著四英寸長的鋸齒狀牙齒。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的祖爾瑪·加斯帕里尼和路易斯·斯帕萊蒂於 1996 年在阿根廷西部的一次考察中發現了這種奇異野獸的兩個頭骨。這些骨骼是在來自古代南方超大陸岡瓦納古陸海岸附近的太平洋海灣海底的岩石中發現的。雖然人們認為其他鱷魚專門捕食魚類和其他敏捷的獵物,這基於它們相對纖細的下顎和牙齒,但科學家們推測,安第斯達科龍 (D. andiniensis) ——憑藉其粗壯的下顎和巨大的牙齒——可能捕食更大的野獸,例如蛇頸龍、魚龍和其他海洋爬行動物。一份詳細介紹這項發現的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快報》 (Science Express) 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