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考拉“劉易斯”立即成為澳大利亞物種面臨悲慘困境的象徵。當地居民發現他一瘸一拐地沿著麥覺理港附近炎熱的人行道行走,拼命想逃離沿著道路蔓延的朗弗拉特叢林大火的火焰,大火將他的森林家園化為灰燼。這隻被燒傷的有袋動物看起來迷失了方向,正在努力求生。好心人迅速抓住了這隻動物,將瓶裝水倒在他燒焦的皮毛和爪子上,並把他包裹起來。
他們把劉易斯送到了麥覺理港考拉醫院,這是一家位於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海岸桉樹林旁的小診所。到2020年5月澳大利亞創紀錄的叢林大火季結束時,該醫院最終將治療大約50只被燒傷的考拉。“我們治療的考拉數量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醫院的繁殖和研究主任切恩·弗拉納根說,因為“很多考拉在大火中喪生”。據估計,該州至少失去了5000只考拉——佔其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整個澳大利亞,至少有60,000只考拉在火災中死亡或受傷。2016年,專家估計該國還剩下大約329,000只考拉。可悲的是,劉易斯在獲救幾周後因傷勢過重而去世。
隨著大火將澳大利亞的叢林燒成焦土,考拉醫院發起了一項籌款活動,籌集25,000澳元(19,250美元),以幫助動物康復。捐助者捐贈了近800萬澳元(610萬美元),遠遠超過了診所護理少量考拉所需的資金。為了幫助這個脆弱的物種反彈,醫院最近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野生考拉繁殖和放生計劃,以重新填充澳大利亞被摧毀的森林。儘管動物園長期以來一直在繁殖圈養考拉供遊客參觀,但沒有人嘗試過繁殖野生個體,並將它們圈養出生的幼崽引入叢林。環保主義者表示,如果沒有這種干預,考拉種群可能永遠無法自然恢復。甚至在火災發生之前,這種有袋動物就面臨著一長串的威脅,包括疾病、近親繁殖和城市化的壓力。儘管如此,野生繁殖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未來的幾年裡,醫院工作人員需要回答許多關於考拉前景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把它們放在哪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以支援我們。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部分適宜的棲息地已經被燒燬,或者很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隨著氣候驅動的野火加劇而被燒燬。在2019-2020年的火災中,新南威爾士州超過800萬英畝的桉樹林被毀——至少佔該州優質考拉棲息地的四分之一。當科學家們後來在澳大利亞東部的123個野外地點進行調查以尋找倖存的考拉時,他們發現火災消滅了那裡大約71%的考拉種群。有些地方似乎根本沒有考拉。
考拉在火災中的境況可能比任何其他標誌性的澳大利亞物種都差。袋鼠可以逃跑;袋熊可以挖洞。但考拉卻在樹冠上。“這簡直是災難,”悉尼大學的獸醫病理學家馬克·克羅肯伯格說。
考拉“薩沃伊·文斯”在新南威爾士州麥覺理港考拉醫院接受最後一次健康檢查,然後被放回自然棲息地。圖片來源:麗莎·瑪麗·威廉姆斯 Getty Images
自然繁殖速度很慢,因為雌性考拉每年只生一個幼崽(和其他有袋動物的幼崽一樣,被稱為幼崽),如果周圍環境太熱或太乾燥,動物通常根本不會繁殖。考拉也受到了衣原體的特別嚴重打擊,這是一種攻擊動物生殖系統的性傳播疾病。“在某些種群中,不孕不育率非常高,”克羅肯伯格說。多達70%的考拉可能被感染,而這些動物中有90%是不育的。
昆士蘭大學的動物學家斯蒂芬·約翰斯頓等科學家認為,他們可以提高圈養環境中的生產力。他發現,由於環境壓力,野生雄性考拉的精液質量比圈養個體差。一旦這些壓力被消除,“圈養的考拉的精液要好[三倍]”。與其他受威脅的物種相比,考拉在圈養環境中繁殖良好,但如果沒有野生基因的注入,圈養考拉的遺傳多樣性水平較低。僅靠它們的後代不足以補充野生種群。此外,繁殖只是成功的一半。對於野生動物管理者來說,更大的挑戰將是確保圈養出生的後代能夠在野外生存,找到安全、合適的放生地點。
麥覺理港考拉醫院希望保留多達60只考拉,最終將它們放回沿海地區。弗拉納根說,計劃是將大部分不能放生的野生考拉相互交配。這些將是因各種受傷而被帶到診所的無疾病個體,並且一旦康復,就能很好地適應圈養生活。工作人員隨後會將它們的幼崽放歸野外。“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所有[後代]都將佩戴無線電項圈放生,並跟蹤六個月,以瞭解它們的狀況。
醫院將於2021年末開始建造新的繁殖設施,由公眾捐款資助。幼崽將在這裡飼養,然後被放置在一個半野生的、放生前的圍欄中,在那裡它們可以在被作為一個群體引入叢林之前進行社交。工作人員還將用目標放生地點的桉樹物種餵養幼崽,以使考拉的味蕾熟悉新的食物來源。
為了符合放歸野外的資格,幼崽需要符合若干標準。新南威爾士州的法律要求,圈養繁殖的動物必須健康且無疾病才能放生——這對飽受困擾的有袋動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約翰斯頓擔任“活考拉基因組專案”的首席研究員,該專案旨在利用圈養繁殖、基因組測序的進展和衣原體疫苗療法來“保護考拉種群的未來”。他正在與麥覺理港醫院洽談如何利用這項技術來幫助他們的工作。在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一直在治療患病的野生考拉,並將其與來自其他種群的個體進行雜交,以實現基因庫的多樣化。目標是隨後放生圈養出生的幼崽,以便它們可以在野生種群中傳播其獨特的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健康的考拉應該會取代那些容易患病和近親繁殖的考拉。“這不僅僅是生產考拉,”約翰斯頓說,“更重要的是基因拯救和管理,這可以透過圈養繁殖來實現。”
其他技術進步也可能幫助麥覺理港。2月份,科學家們釋出了考拉基因組新的三維“染色體長度”序列。它可以幫助建立種群之間遺傳多樣性和疾病易感性的圖譜。“它可以告訴我們種群是如何聯絡在一起的,以及基因流是如何發生的,”負責該專案的澳大利亞DNA動物園主任帕溫德·考爾說。“在叢林大火之後,你真的想看看基因流是如何被打破的。”
即使保護科學在進步,考拉在政治上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最近報告說,到2050年,該物種在該州面臨滅絕的風險。隨後,環境部設定了到本世紀中期將人口增加一倍的雄心勃勃的目標。然而,政府繼續批准在關鍵考拉棲息地進行破壞性行動。“新南威爾士州目前的立法並沒有真正保護考拉,而是傾向於採礦和農業,”弗拉納根說。她指出,繁殖當然是需要的,但它不是萬能的。“拯救考拉的最好方法是保護現有的棲息地——恢復退化的區域、人口管理和控制火災。”在未來幾個月內,預計新南威爾士州將釋出考拉保護的更新戰略。(上一項戰略是在2018年,在毀滅性的大火之前釋出的。)今年10月,聯邦政府將宣佈是否應將東海岸種群列為國家瀕危物種。
野生繁殖計劃將在最初的三到五年內作為試點專案進行。弗拉納根說,這將給科學家們時間來研究潛在的放生地點,並與農村消防部門和政府合作,以改善考拉棲息地的火災管理。到2022年中,繁殖設施應該完成。大約兩年後,弗拉納根預計醫院將準備好放生幼崽。一旦試點專案進展順利,醫院希望開始在該州各地建設衛星繁殖設施。
“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事情能夠為其他人[繁殖和放生]未來的考拉奠定基礎,”弗拉納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