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南極洲正被證明是科學家們面臨的一個氣候難題。儘管極地地區被認為對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敏感,但過去幾年,這片大陸發出了許多複雜且有時令人困惑的訊號。最明顯的是,南極洲的某些區域正在降溫,而其他區域的升溫速度卻比世界其他地區快得多。現在,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表明,環繞南極洲的西風模式的變化可能是造成這種複雜資訊的原因。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戴維·W·J·湯普森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蘇珊·所羅門檢查了從南極洲周圍地點的地面站和氣象氣球收集的 30 年氣候資料。讀數揭示了南極濤動 (AAO) 的轉變,南極濤動是一種控制南極周圍風的氣壓蹺蹺板模式:近年來,似乎南極濤動在其正向強風階段花費了更多時間。根據該報告,這些環流變化可以解釋南極洲部分地區近 90% 的夏季降溫。它們還可以解釋南極半島記錄到的超過一半的升溫,因為“異常強勁的西風應該會減少來自南方的冷空氣爆發的發生率,並導致來自南大洋的暖平流增加。”
研究人員還認為,臭氧層空洞可能是造成更強狂風的部分原因。之前的研究表明,臭氧分子(吸收太陽能)的損失使低層平流層在每年春天降溫攝氏六度。此外,這種降溫以與南極濤動影響對流層(大氣層最低的六英里)風的方式大致相同的方式加強了平流層中的西風。湯普森和所羅門比較了大氣層兩層中變化模式的時間,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表明南極臭氧損耗在驅動該大陸的氣候變異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闡明這種聯絡,因為臭氧很可能只是強勁風力背後的眾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