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中風可能與冰毒有關

一項發現表明,甲基苯丙胺及相關藥物會導致主要動脈撕裂,這可能會改變醫生處理此類病例的方式

作者:Charles Q. Choi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神經科醫生報告稱,俗稱冰毒的毒品可能會增加中風和頸動脈主要撕裂的風險。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達拉斯)的神經科醫生於文貴(Wengui Yu)與他的同事一起,檢查了兩名女性,年齡分別為 29 歲和 36 歲,她們都使用過甲基苯丙胺,然後突然出現虛弱和說話困難。腦部掃描顯示,這兩名女性都因頸部主要動脈內膜撕裂而患上嚴重中風,這種損傷被稱為頸動脈夾層。

在國家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上,得分超過 16 分表明死亡或嚴重殘疾的機率很高。29 歲的女性得分為 17 分,而 36 歲的女性得分為 21 分。除了濫用甲基苯丙胺外,這些女性沒有其他明顯的中風風險因素。兩人在接受中風治療後均已康復,但留有輕度至中度殘疾。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中風神經科醫生 Steven Cramer 說:“他們所做的工作非常出色,而且特徵描述非常仔細。” “如果我看到任何年輕人中風——也就是說,任何 65 歲以下的人——我現在一定會盡早進行毒理學篩查以進行評估。”

甲基苯丙胺是一種使人成癮的興奮劑,已知會升高血壓、收縮血管並使血管壁發炎或受損。它以前曾與主動脈夾層有關,主動脈夾層是指人體最大動脈主動脈壁的撕裂。於文貴指出,可卡因對身體的影響與甲基苯丙胺相似,並且也與主動脈和頸動脈夾層有關。這表明動脈撕裂可能是與一類藥物相關的效應,而不是與特定藥物相關的效應。

Cramer 說:“如果更大的研究證實這些發現以及許多人懷疑的這並非罕見的過程,那麼這可能會為干預甲基苯丙胺開闢一條途徑。它可以防止昂貴且致殘的中風病症的發生率上升。” 於文貴說,來自此類研究的資料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診斷、治療和預防年輕人中風”。

於文貴和他的同事在 12 月 26 日出版的《神經病學》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