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智慧

應對最大的挑戰始於城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很難確切指出世界重心轉移的確切時刻。幾千年來,人們生活在農村。他們在農場或村莊工作,對家庭和鄰居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通常靠自己生活。慢慢地,他們開始聚集起來。這種情況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後來發生在希臘和羅馬,也發生在歐洲和美洲。最近,我們看到了非洲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在亞洲。然後,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到2008年,平衡終於被打破:在每日出生和死亡的潮起潮落中,居住在世界城市中的人口數量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多數。

里程碑本身遠不如趨勢重要。在20世紀,城市人口增長了10倍以上,從2.5億人增加到28億人。聯合國預測,在未來幾十年裡,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數量將繼續上升。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超過90億,城市居民將超過60億。未來30年出生的嬰兒中,有三分之二將居住在城市。

許多其他思路清晰的思想家,從托馬斯·傑斐遜到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再到傑拉爾德·福特總統,都傾向於將城市視為貧困、犯罪、汙染、擁堵和健康狀況不佳的中心。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看法也發生了轉變。許多專家開始意識到,人們住在城市裡會更好。這並不是要忽視城市生活的問題;城市,特別是亞洲和非洲較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城市,可能是人類遭受巨大苦難的地方。但即使是城市貧民窟也有你在農場或村莊找不到的好處。例如,從鄉村到城市的遷移給許多女性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正如全球婦女基金會的卡維塔·N·拉姆達斯在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全地球規範》(企鵝出版社,2010年)中指出的那樣,“在村莊裡,女人所能做的就是服從丈夫和親戚,舂小米,唱歌。如果她搬到城裡,她可以找到工作,創業,並讓她的孩子接受教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上,城市看起來不再是問題的根源,而是解決問題的機會。對衛生和用水的投資已將發達世界的許多城市從疾病和瘟疫之地轉變為健康的堡壘。城市居民死於機動車事故和槍支自殺的風險較低(儘管他們壓力過大)。從大都市的角度來看,氣候變化似乎也沒有那麼棘手。由於城市居民對汽車的依賴較少,居住的住宅比郊區居民更緊湊,因此他們傾向於留下較小的碳足跡。挑戰在於將城市中心的效率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城市群,包括市中心、郊區和衛星城鎮。雖然氣候變化比任何單一的解決方案都更重要,但我們如何建設城市,以及我們在城市中生活的效率,將在我們的應對措施中佔據重要地位。

城市生活最令人充滿希望的影響可能是它對思想的影響。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從近在咫尺的其他思想中汲取刺激。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都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城邦雅典。伽利略和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美國西部的城市群(包括矽谷)長大。那些致力於下一個重大突破的年輕、敏捷的頭腦可能正在發推文——正如作家威廉·吉布森在第88頁指出的那樣,他們生活在一種數字元城市中。他們很可能也生活在實體城市中。技術正在重塑城市生活,使其在智力上更具生產力,但它不會很快取代來自隨意接近的思想交流,而這正是城市生活的基石。

本期《大眾科學》讚揚城市是解決我們這個時代問題的方案。我們試圖以真正的城市精神來呈現它:最好的想法先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