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繩索加強了尼安德特人智慧的證據

我們已滅絕的近親擁有纖維技術。別再叫他們笨蛋了

絞合纖維,例如這張用草製成的現代繩索中的纖維,是網、繩索和衣物等日常用品的基礎。

絞合在一起形成繩子的纖維聽起來可能不像尖端技術。但是有了繩子或索具,人們可以製作袋子、網、繩索和衣服。我們用它來繫鞋帶、剔牙、懸掛橋樑、傳輸電力——用途不勝列舉。自然而然地,考古學家一直渴望追溯這項關鍵創新的起源。但這樣做很困難,因為古代繩索是由易腐爛的材料製成的,這些材料大多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現在,一些考古學家在法國的一個巖棚中挖掘出了一段繩索碎片,這段碎片可能會將已知這項技術的記錄向前推進數萬年。更重要的是,該人工製品似乎是尼安德特人的手工製品,這進一步證明了我們已滅絕的近親比他們被認為的更聰明。

直到最近,關於繩索技術的最古老直接證據來自以色列的奧哈洛二世遺址和法國著名的拉斯科洞穴。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儲存下來的繩索碎片分別可追溯到19,000年前和17,000年前,並且是由我們自己物種的早期成員製造的。但是,有跡象表明,纖維技術可能在智人文化中具有更深的根基。在摩拉維亞遺址出土的燒製粘土上發現了編織織物的印痕,其年代可追溯到28,000年前。而在德國遺址出土的象牙製品可能被用於紡織植物纖維,其年代可達40,000年之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13年,凱尼恩學院的考古學家布魯斯·哈迪和他的同事報告說,他們在法國東南部的阿布裡杜馬拉斯巖棚的挖掘中發現了植物纖維,這些纖維看起來像是被扭曲以形成繩索,那裡曾經是尼安德特人的棲息地。但是,由於只有單個纖維可供參考,而不是實際的繩索顯示它們扭曲在一起,因此這個案例遠非萬無一失。

在法國東南部的阿布裡杜馬拉斯巖棚中發現了一段尼安德特人制造的繩索碎片,此處在掃描電子顯微照片中可見。圖片來源:M-H. 蒙塞爾

在今天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研究中,哈迪和他的合著者描述了一段長6.2毫米的繩索碎片,他們的團隊在同一巖棚中發現的這段碎片——在一個可追溯到52,000年至41,000年前的地層中,當時尼安德特人居住在該遺址。對該碎片的分析表明,它是由可能從針葉樹內皮中收穫的纖維製成的。這些纖維順時針扭曲形成紗線,然後將三段紗線沿相反方向扭曲製成繩子。

這段繩子究竟用於什麼尚不確定。但它被發現粘附在一個鋒利的石片上,這使得作者認為它可能被用來將石片連線到某種手柄上。或者,他們推測,繩子可能與石片無關,而是網或袋子的一部分。

哈迪和他的同事認為,撇開具體用途不談,繩子的製造證明了尼安德特人的認知複雜性。收穫纖維需要對樹木的生長和季節性有深入的瞭解。並且在擁有原材料後生產繩子本身在精神上也很費力,需要製造者同時跟蹤多個連續的操作。考慮到這些發現,以及在其他尼安德特人遺址發現的不同先進技術甚至藝術,“我們很難將[尼安德特人]視為與現代人在認知上不同的物種,”哈迪和他的合著者寫道。

外部研究人員對這項新工作很感興趣。“我沒有100%的相信”這個發現實際上是一段繩子,荷蘭萊頓大學的考古學家瑪麗·索雷西說,她注意到她發現隨附該團隊論文的照片“難以理解”。但這項新工作構成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證明阿布裡杜馬拉斯的尼安德特人制造了繩子,她說。

在索雷西看來,這項研究最令人興奮的方面不是它證明了尼安德特人的複雜性——她觀察到我們已經知道他們的技術非常複雜——而是它揭示的關於儲存的資訊。先前已知最古老繩子的記錄保持者來自一個長期暴露於地下水的遺址。這種浸水的遺址往往能很好地儲存易腐爛的材料,例如植物纖維。哈迪和他的同事的新工作“支援了在尼安德特人時代的非浸水巖棚沉積物中儲存了微觀繩索殘留物的觀點”,索雷西觀察到。易腐爛的物體占人類物質文化的大部分。然而,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包括尼安德特人)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他們遺留下來的耐用的骨骼和石器。恢復我們古代祖先使用的易腐爛材料痕跡的能力有望以全新的視角揭示他們的生活。

凱特·王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學。她對人類起源很著迷,她已經報道了25年以上。最近,她開始迷戀鳥類。她的報道帶她去了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經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了肯亞圖爾卡納湖的岸邊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去了馬達加斯加探險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去了南極洲冰冷的水域,那裡有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以及在康涅狄格州進行“大日子”比賽,在24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是唐納德·約翰森的合著者,共同撰寫了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X(以前的Twitter)上關注王 @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