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其如翅膀般的鰭緩慢地波動,黃貂魚和其他鰩魚似乎優雅地在水中飛行。但這些優雅的鰭也可以用於驚人的、更樸實的用途:鰩魚用它們在海底推動驚人數量的沙子。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水域河口,這些魚在一年內移動了相當於兩座埃菲爾鐵塔重量的沙子。
這項發現於 6 月發表在《生態學和保護遙感》雜誌上,研究人員表示,它 подчеркивает 了鰩魚在保持關鍵營養物質在海底生態系統中流動方面的重要性。
鰩魚,其中黃貂魚是其中一個亞群,是一種軟骨魚類,稱為鰩形目,棲息於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洋棲息地。許多物種以軟體動物、蠕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這些動物隱藏在海底的沙子下。為了將它們暴露出來,大多數鰩魚在一個地點上方盤旋,拍打它們如翅膀般的胸鰭,並從它們的嘴和鰓中噴出水,以驅散它們正下方的沙子,直到它們找到食物。這個過程在海底留下了大量“覓食坑”,這些坑洞大約有鰩魚本身的大小,並使這些魚成為其生態系統的結構性工程師。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河口黃貂魚在沙灘上游泳,周圍環繞著覓食坑的無人機影像。
莫莉·格魯
河口黃貂魚 (Hemitrygon fluviorum) 的種群數量(它可以長到 130 釐米(約四英尺)寬,僅在澳大利亞發現)由於捕魚、棲息地退化和氣候變化而急劇下降——研究人員擔心它們的喪失可能會影響整個布里斯班水域河口。其中一件事是,這些鰩魚獨特的狩獵技術有助於迴圈許多其他生物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團隊成員莫莉·格魯(Molly Grew)說,如果沒有鰩魚,“沙子可能會變得缺氧,任何東西都無法在其中生存”,她是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博士生,也是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因此,她和她的同事試圖測量這些魚實際移動了多少沙子。
以前,研究人員將不得不潛入水下,手工測量該區域數百個水下覓食坑,以計算出位移了多少沙子。但格魯和她的同事發現,他們可以使用空中無人機、三維計算機建模和河口的空中影像來進行計算。
他們發現,在七天內,當地的黃貂魚創造了 1,090 個覓食坑,移動了近八噸沙子——僅佔其在河口覓食區域的 2%。這還是一個保守的估計,因為該團隊僅測量了從上方可見的坑。“這,”格魯強調說,“甚至沒有觸及它們實際移動多少沙子的表面。”根據這一估計,研究人員計算出,在整個河口,黃貂魚每年位移超過 20,000 噸沙子。
研究地點的無人機影像,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水域河口的鵜鶘點。
莫莉·格魯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鰩魚保護生物學家凱瑟琳·弗勞爾斯警告說,“我們不應僅僅根據黃貂魚的高沉積物週轉率就對它們在生態上的重要性得出結論。”她指出,水流、潮汐、風和其他生物也對沙子的位移做出了重大貢獻。*
儘管如此,由於對這些鰩魚知之甚少,科學家需要更多像這樣的研究,以更好地瞭解鰩魚在其生態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弗勞爾斯說。“像這樣的研究,”她說,“為解決這些謎團提供了最初的線索。”
*編者注(2024 年 7 月 23 日):這句話在釋出後經過編輯,以更好地闡明凱瑟琳·弗勞爾斯對沙子位移貢獻的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