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洋正被塑膠窒息。每年有驚人的八百萬公噸塑膠最終進入海洋,準確地瞭解塑膠是如何進入海洋至關重要。最近一項研究估計,超過四分之一的塑膠垃圾可能來自僅僅 10 條河流,其中八條在亞洲。
“河流將垃圾輸送到很遠的距離,並將幾乎所有陸地表面與海洋連線起來,”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 гидрогеолог Christian Schmidt 解釋說,這使河流成為對抗海洋汙染的主要戰場。
Schmidt 和他的同事挖掘了已發表的關於世界各地 57 條不同規模河流中塑膠濃度的資料。這些測量包括瓶子和袋子,以及微觀纖維和微珠。研究人員將這些濃度乘以河流的排水量,以計算流入海洋的塑膠總重量。然後,他們將這些資料輸入模型,將這些資料與估計的每人每天沿每條河流產生的塑膠垃圾重量進行比較。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圖片來源:Amanda Montañez;來源:“河流向海洋輸出的塑膠碎片”,作者:Christian Schmidt 等,刊登於《環境科學與技術》,第 51 卷,第 21 期;2017 年 11 月 7 日
去年 11 月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結果顯示,根據模型中使用的資料,河流每年總共向海洋傾倒 47 萬至 275 萬公噸的塑膠。 93% 的垃圾由 10 條河流攜帶,它們是亞洲的長江、黃河、海河、珠江、黑龍江(阿穆爾河)、湄公河、印度河和恆河三角洲,以及非洲的尼日河和尼羅河。 僅長江每年向黃海傾倒的塑膠垃圾估計高達 150 萬公噸。
施密特說,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改善垃圾收集和管理措施將有助於遏制塑膠潮,但提高公眾意識也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