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來救援

科學成為新的名人事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雜誌報道(也可能是科學部落格)中,他們說三個事件足以表­明一種趨勢。所以讓我宣­佈一個新趨勢:受歡迎的演藝人員正在支援科學。以下是三位引領潮­流的藝人,他們變成了著名的科學倡導者。

演員艾倫·阿爾達今年三月在科學雜誌上撰寫了一篇社論,發起了一項科學傳播競賽,由 11 歲兒童評判。他挑戰科學家寫出對火焰的解釋,“讓 11 歲的孩子能夠理解,甚至覺得有趣”。阿爾達還是石溪大學科學傳播中心創始董事會成員,該中心正在舉辦這次競賽。

冰島流行歌手比約克今年二月在紐約科學館舉辦了一系列演出,以支援她的最新專輯《生物嗜奇》。她還幫助為中學生開發了一系列課程,內容涉及專輯中提到的科學概念,如晶體結構、月相和病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今年早些時候,說唱歌手 will.i.am 與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合作發起了一項名為“如果...不是很酷嗎?”的比賽(www.wouldntitbecoolif.com),鼓勵 10 至 15 歲的青少年提交透過數學或科學驅動的發明創意,這些創意將使世界“更棒”。去年夏天,will.i.am 聯合制作了一個返校電視特別節目,名為“i.am FIRST—科學就是搖滾”,旨在推廣教育、科學和技術。在此過程中,他成功地慫恿歌手蕾哈娜向她的數百萬粉絲髮推文“科學太棒了”。

當然,我們恢復科學在美國社會應有地位的大部分任務仍然擺在我們面前。但我想知道這些明星所做的出色工作是否預示著我們文化深­刻變革的開始。科學是否開始再次變得酷起來?

一方面,科學的前­景似乎黯淡。今年二月,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主席妮娜·費多羅夫在溫­哥華舉行的 2012 年 AAAS 年會上表示,她對反科學運動“嚇壞了”。“我們正在滑回黑暗時代,”她觀察到。“而且我們似乎對此無能為力。我感到非常沮喪。”

我開始認為,最近名人對科學的興趣部分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也許名人傾向於同情那些表現出某種無助感的弱勢群體,例如瀕危動物和被遺棄的兒童。也許科學家們一直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尋求那種同情。

費多羅夫加入了懇求援助的科學聲音的合唱。憂思科學家聯盟今年二月釋出了一份報告,名為《正面他們贏,反面我們輸:公司如何以公眾利益為代價腐敗科學》。您可能也聽說過國家科學院出版社 2010 年釋出的報告,名為《超越匯聚的風暴,重訪:迅速逼近 5 級》

將科學家標榜為一種瀕危物種——這可能不是我建議我們採用的營­銷策­略。但目前,在好萊塢,它似乎正在奏效。

本文以“明星來救援”為標題印刷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