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危險的生活。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顆距離地球近15,000光年的白矮星顯然每28分鐘繞其伴星黑洞快速旋轉一週。研究團隊成員表示,這意味著這兩個天體可能僅相隔2.5個地月距離——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黑洞周圍最緊密的軌道。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阿拉什·巴赫拉米安在一份宣告中說:“這顆白矮星離黑洞太近了,以至於物質正從恆星上被拉走,並傾倒到黑洞周圍的物質盤上,然後落入黑洞。”“幸運的是,對於這顆恆星來說,我們認為它不會沿著這條路走向湮滅,而是會繼續保持軌道執行。”[圖片:宇宙中的黑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研究團隊成員表示,黑洞最終仍可能摧毀這顆白矮星。
阿爾伯塔大學物理學副教授、共同作者克雷格·海因克在同一份宣告中表示:“最終,可能會從白矮星上拉走太多物質,以至於它最終只剩下行星的質量。”“如果它持續失去質量,白矮星可能會完全蒸發。”
白矮星是類似太陽的恆星耗盡燃料後的殘骸。這些天體的質量通常與太陽大致相同,但體積僅略大於地球,這使得它們的密度大約是地球的20萬倍。
這項新研究關注的白矮星-黑洞雙星系統被稱為X9。它位於距離地球14,800光年的天鵝座47球狀星團中,並以恆星質量黑洞為特徵。天文學家表示,與黑洞相比,這類天體算是輕量級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五到十倍。
為了進行這項新研究,研究團隊使用兩臺太空望遠鏡(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該機構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或NuSTAR)和一臺地面儀器(澳大利亞望遠鏡緻密陣列)觀測了X9。
資料顯示,X9每28分鐘在X射線光中變亮一次,研究小組將其解釋為白矮星的軌道週期。他們認為該系統確實包含一顆白矮星,因為錢德拉天文臺在該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氧,這是這些恆星殘骸的特徵。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雙星系統可能是在黑洞遇到一顆紅巨星時誕生的——紅巨星是一顆膨脹的、正在走向白矮星的垂死恆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力波的發射使這兩個天體進入了它們緊密的軌道舞蹈。
研究團隊成員表示,這種引力波的頻率太低,無法被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後者最近探測到了來自幾個不同黑洞合併的引力波。
研究小組傾向於將白矮星-黑洞情景作為X9雙星系統的解釋,但這並不是該系統的唯一解釋。白矮星也可能圍繞中子星(一種比白矮星密度更高的恆星殘骸)而非黑洞執行。
在這樣的配對中,中子星會從伴星中吸取物質,從而旋轉得越來越快,有時每秒旋轉數千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中子星被稱為“過渡毫秒脈衝星”。
研究團隊成員表示,過渡毫秒脈衝星發出的光在X射線和無線電波長中變化極大——這是在X9系統中未觀察到的特徵。但他們還不能排除這種假設。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和國際射電天文研究中心共同作者弗拉德·都鐸表示:“我們將密切關注這個雙星系統未來的動向,因為我們對這種極端系統應該如何表現知之甚少。”“我們還將繼續研究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看看是否能找到更多關於非常緊密的黑洞雙星系統的證據。”
這項新研究已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雜誌接受發表。您可以在線上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免費閱讀。
版權所有 2017 SPACE.com,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