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擠壓:研究揭示宇航員大腦的變化

這項由NASA資助的研究比較了宇航員飛行前後的核磁共振成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當然,太空旅行會導致骨骼和肌肉萎縮,改變血液和其他體液的分佈,以及其他微重力的生理影響,但它對大腦有什麼影響呢?由於前往火星執行任務的宇航員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和外部科學家一直熱衷於評估長期失重對頭骨內 3 磅原生質的影響。

在週三釋出的一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資助的研究中,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的唐娜·羅伯茨博士和她的同事比較了 34 名宇航員在任務前和任務後的核磁共振成像。其中 18 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數月(平均航程:165 天),16 人進行了較短的旅行(平均在太空梭上停留 14 天)。兩組人的年齡大致相同,飛行經驗也相當。主要發現包括:

回到這裡:羅伯茨和她的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告說,由於沒有重力將大腦拉向主人的腳,大腦會向上移動到頭骨頂部。在所有 12 名長途飛行宇航員中,他們的飛行前和飛行後的影像以顯示移動的方式排列,“你可以看到大腦向上移動,”羅伯茨說。大腦在宇航員返回地球后幾天仍停留在上方,但由於 28 名男性和 6 名女性都沒有進行第二次飛行後核磁共振成像,因此尚不清楚大腦最終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唯一一次飛行後核磁共振成像是在著陸後 2 至 17 天進行的。)短途旅行的宇航員似乎都沒有經歷大腦向上移動的情況,但這可能具有誤導性;如果他們的大腦確實向上漂浮,但可能不如長途飛行時那麼劇烈,他們可能在核磁共振成像捕捉到它之前就恢復到了基線水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裡變得擁擠了:大腦頂部的褶皺,稱為中央溝,將皮質的額葉與後面的頂葉分開,特別是將運動皮質與感覺皮質分開。在 18 名長途飛行宇航員中,有 17 人的中央溝變窄了。這種情況只發生在 16 名短途飛行員中的 3 人身上。但是,由於沒有宇航員在太空進行核磁共振成像,因此壓縮也可能發生在短途飛行期間,但持續時間不夠長,無法在返回地球幾天後被檢測到。由於大腦被壓縮到頭骨頂部而導致的變窄,“可能會導致功能變化,”羅伯茨說,包括宇航員難以使他們的運動適應微重力。

我的眼鏡放哪了? 大腦的向上移動會增加視盤的壓力,視盤是視神經離開視網膜並進入大腦的點,導致腫脹,並且根據先前對數百名美國宇航員的研究,會損害視力,有時是永久性的。羅伯茨研究中的三名空間站宇航員的視盤腫脹,而且這三人的中央溝都變窄了。但是,由於更多的宇航員的中央溝變窄了,這顯然是視盤壓縮的必要但不充分的原因。

我的腦脊液流出來了:這種透明無色的液體既能緩衝大腦,又能作為大腦的汙水系統,清除代謝和其他廢物。攜帶腦脊液 (CSF) 的靜脈和其他血管蜿蜒穿過中央溝,在 18 名長途旅行者中的 17 人和 16 名太空梭宇航員中的 3 人中,它們變得更窄了。羅伯茨說,由於大腦頂部血管中流動的腦脊液減少,“它必須流到其他地方,因為頭骨是固定的空間”,“我們發現的是,大腦中心的腦脊液填充空間變得更大了。” 雖然腦脊液流動紊亂已經與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和其他腦部疾病相關聯,但這尚不清楚是原因還是結果。但是,由於前往火星的任務會導致大約兩年的大腦擠壓,因此瞭解這一點將很有用。

STAT 許可轉載。本文 最初於 2017 年 11 月 1 日發表

STAT delivers fast, deep, and tough-minded journalism. We take you inside science labs and hospitals, biotech boardrooms, and political backrooms. We dissect crucial discoveries. We examine controversies and puncture hype. We hold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accountable. We introduce you to the power brokers and personalities who are driving a revolution in human health. These are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to us all.

More by STA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