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結論,說普通話的年輕音樂家比說英語的人更能識別孤立的音符。每 10,000 名美國人中,只有不到一人擁有絕對音高,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不參考任何其他音符的情況下識別或發出音符。這種技能也稱為完美音高,需要區分頻率僅相差 6% 的聲音。
五年前,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戴安娜·多伊奇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以普通話和越南語為母語的人在日常講話中經常達到這種精確度。在這些所謂的聲調語言中,音調的變化會完全改變單詞的含義。例如,普通話的“ma”字,當元音保持恆定的高音時,意思是“母親”,但當以升調發音時,意思是“麻”。直到現在,人們還不知道這種語言音調的精確性是否會轉移到音樂音調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多伊奇和她的同事比較了來自紐約羅切斯特的 115 名高階音樂學生和來自北京的 88 名學生。在 11 月 17 日在聖地亞哥舉行的美國聲學學會會議上公佈的結果中,科學家們發現,與同樣年齡開始音樂訓練的英語母語者相比,普通話母語者更有可能擁有絕對音高。例如,在北京,在四到五歲之間開始學習音樂的學生中,有 60% 的人通過了絕對音高測試,而美國學生只有 14% 的人通過了。在這兩個群體中,較晚開始音樂指導的學生擁有絕對音高的可能性較小,並且在八歲生日後開始訓練的羅切斯特學生中,沒有人擁有這種能力。
多伊奇認為,對於說聲調語言的學生來說,獲得絕對音高就像學習第二語言,在發展的“關鍵期”之後會變得更加困難。然而,對於說非聲調語言(如英語)的學生來說,絕對音高更像第一語言,其關鍵期發生在更小的年齡。該研究的一個侷限性是,來自中國機構的所有普通話母語者也都是華裔,因此基因差異可以解釋部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