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今無疑是世界航天領域的頂尖參與者之一,成功完成了登月和火星探測任務,並且很快將發射太陽探測器。中國的崛起刺激了與美國的競爭;美國宇航局局長比爾·納爾遜最近警告說:“關注中國人”。 考慮到兩國都將戰略價值置於其航天計劃之上,以及兩國之間已經存在的政治緊張關係,太空成就的競爭可能會加劇。
儘管存在緊張關係,美國和中國必須找到在太空利用的某些(如果不是所有)問題上進行合作的方式。最關鍵的領域是空間基礎設施的安全,缺乏溝通可能會造成破壞,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最近,埃隆·馬斯克的兩顆星鏈衛星與中國在建的載人空間站險些相撞的事件突顯了這種需求。 儘管星鏈航天器是私有的,但根據 1967 年的《外層空間條約》,美國政府在國際上對其太空活動負有責任。
然而,面對面會談存在嚴重障礙——包括某些形式的合作是非法的這一事實。沃爾夫條款修正案禁止美國宇航局使用政府資金與中國政府和中國附屬組織進行接觸。 然而,這項立法並未阻止所有合作的可能性,例如透過 北美航空航天防禦司令部 等機構交流有關人造空間物體的軌道資訊。 在星鏈衛星事件中,美國代表表示,他們已確定該航天器對中國空間站不構成風險。 然而,中國對此表示異議,並調整了空間站的軌道以確保安全。 未來,透過直接溝通可以更好地處理此類事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兩國都將繼續依賴空間基礎設施用於民用、商業和國家安全目的。 美國擁有 2,944 顆衛星,超過了全球在軌執行衛星總數的一半。 這意味著美國最容易因 衛星碰撞和空間碎片帶來的風險 而蒙受損失。 中國也擁有龐大的衛星群,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向近地軌道發射 大量衛星。 聯合國稱太空日益“擁擠、競爭激烈和充滿爭議”,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就如何確保軌道通道安全進行建設性對話符合兩國的利益。
但前進的道路可能並不平坦。 美國指責中國加劇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 2007 年中國反衛星試驗 期間,該試驗產生了超過 15 萬塊空間碎片。 由於軌道上的一切物體都移動得非常快,因此即使是一小塊碎片與航天器相撞也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然而,一年後,美國 擊落了自己的衛星,儘管這次事件產生的碎片更少且壽命更短,因為攔截髮生在較低的高度,因此碎片更快地在地球大氣層中燒燬。
儘管存在激烈的爭論,但雙方似乎在一些適用於太空的重要法律規則上達成了一致。 例如,在最近的白皮書中,中國聲稱將外層空間“用於和平目的”。 儘管這種說法有待解釋,但在美國空間政策檔案甚至太空部隊 2020 年的理論中也廣泛使用了類似的措辭。 該術語的含義存在一些模糊性,這可能是兩國就反衛星試驗是否屬於和平活動展開對話的良好起點。 儘管反衛星試驗本質上是防禦性的,並非戰爭行為,但它可能會透過產生更多空間碎片而對他人構成威脅。
根據最近白皮書中的宣告,中國似乎熱衷於在聯合國框架下參與太空國際規則制定過程。 實際上,中國只有透過與其他利益攸關方國家進行公開和建設性的接觸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令人鼓舞的是,今年 2 月,當被問及星鏈衛星對中國空間站造成的危險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願意與美國建立長期溝通機制,以保護其宇航員和空間站的安全。
但持續的互相指責可能會阻礙兩國的進步。 例如,美國和中國最近就美國單方面承諾停止所有反衛星導彈試驗一事進行了外交口水戰。 儘管此舉可能會嚴重減少未來空間碎片的產生,但美國這樣做只是為了指責俄羅斯和中國之前的試驗。 毫不奇怪,中國對此回應稱,美國應“充分反思其在外層空間領域的消極舉動”。
為了取得真正的進展,兩國應採取“著眼大局,從小處著手”的方法。 由於現階段雙方缺乏互信,因此期望就整個空間安全問題達成協議是不現實的。 透過解決較小的問題,例如當載人空間站面臨碰撞風險時進行溝通的規則,雙方可能更容易找到共同利益,也更可能以合作的方式開展工作。 因此,他們可以在此過程中建立互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合作擴充套件到太空的其他領域。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