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藍洞可能是世界最深的

據報道,龍洞,又稱 Longdong,深超過 300 米。如果得到證實,這將遠遠深於之前的記錄保持者,巴哈馬的迪恩藍洞。

blue hole

2016年7月24日,專家和工作人員在位於中國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島的永樂龍洞進行勘探的航拍圖

對南海一個傳奇藍洞的最新勘探發現,這個水下地貌是地球上已知最深的。

根據 新華社 報道,龍洞,又稱 Longdong,深 987 英尺(300.89 米),遠遠深於之前的記錄保持者,巴哈馬的迪恩藍洞。(那個藍洞深約 663 英尺,或 202 米。)據新華社報道,當地傳說認為,龍洞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被提及,書中一個神通廣大的猴子角色從一個由龍統治的海底王國獲得了一根神奇的金箍棒。

德克薩斯州 A&M 大學加爾維斯頓分校的海洋地質學家 Pete van Hengstum 說,這些發現尚未得到該領域科學家的證實或審查,但如果它們成立,這些測量資料表明龍洞遠比迪恩藍洞更深。Pete van Hengstum 在整個加勒比地區對藍洞和天坑進行研究。[檢視 8 個驚人天坑的照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水下奇觀

藍洞是 充滿水的天坑,形成於碳酸鹽巖,如石灰石。 Van Hengstum 告訴 Live Science,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碳酸鹽巖在地下溶解,形成洞穴或空腔。

他說:“最終,溶解過程導致洞穴非常接近地球表面,如果洞穴頂部坍塌, 就會形成藍洞或天坑。”

有些藍洞,如龍洞,與海洋環境相通,而另一些則位於內陸。

康涅狄格大學研究巴哈馬藍洞沉積物的地球科學家 Lisa Park Boush 說,藍洞究竟在何處形成以及哪些因素影響其發展,這仍然是一個謎。 海水和淡水交界處的化學反應會產生弱酸,這些弱酸會侵蝕石灰石和其他碳酸鹽。 因此,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會影響藍洞形成的時間和地點。[圖片:來自世界各地的令人驚歎的藍洞]

Boush 告訴 Live Science:“還有一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微生物過程。” 她說,在某些情況下,微生物活動可能有助於溶解基岩並促成藍洞的形成。

除了微生物,其他生物也把這些令人驚歎的壯麗洞穴當作自己的家。

藍洞生物

Boush 說:“看看究竟有什麼生物生活在這些藍洞裡很有趣。” 她稱藍洞的環境“神秘莫測”。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三沙市船舶航線珊瑚礁保護研究所的科學家使用水下機器人和深度感測器來調查龍洞的神秘環境,龍洞是永樂的一個著名地貌,永樂是南海西沙群島附近的珊瑚礁。 他們發現在洞穴上部生活著 20 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在 7 月 22 日告訴新華社,在約 328 英尺(100 米)以下,藍洞中的海水幾乎沒有氧氣,因此幾乎沒有生命。

她說,即便如此,在藍洞中潛水仍然極其危險。

她說:“非常危險的原因之一是氧氣有限。 而且有時甚至有硫化水。”

Van Hengstum 說,訓練有素的潛水員可以完成這項旅程。 在其他情況下,研究人員將船停在藍洞正上方,然後將裝置送下去測量深度、溫度、氧合作用和其他因素。 Boush 和 van Hengstum 都對藍洞底部的沉積物進行研究。 這些沉積物包含有關過去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資訊,以及 有時是化石

Van Hengstum 說,南海的龍洞可能形成於與巴哈馬藍洞類似的環境中。 巴哈馬目前被海水淹沒的許多藍洞可能起源於冰川期,當時海平面較低,但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之後,隨著大陸冰川融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隨後被淹沒。

Boush 說,巴哈馬坐落在一個巨大的碳酸鹽平臺上,在某些地方厚達 2000 英尺(610 米)。 其中一些碳酸鹽是由珊瑚等礁石生物構成的,珊瑚分泌碳酸鈣作為一種保護結構。 但 Boush 說,碳酸鈣來自許多地方,包括鈣質藻類(想象一下帶有堅硬碳酸鈣外殼的藻類)甚至魚糞。

Boush 說:“魚吃珊瑚礁。 它們啃食珊瑚礁——例如鸚嘴魚。 當您去水肺潛水時,您會聽到‘咔噠、咔噠、咔噠、咔噠、咔噠’的聲音,那就是鸚嘴魚在吃珊瑚礁的一部分。 嗯,吃進去的還會再排出來。”

版權所有 2016 年 LiveScience,Purch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