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過去五十年裡,由於商業航運船隻的隆隆聲、海洋學研究裝置的咔噠聲以及海軍行動和聲納系統的喧囂,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海岸的太平洋噪聲增加了 10 倍,所有這些都威脅到使用相同頻率範圍進行交流的鯨魚。
康奈爾大學生物聲學研究專案主任、鯨魚專家和聲學生態學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說:“這些動物應該戴上耳塞。”他指出,中頻主動聲納已導致數百隻鯨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感到慌亂,迷失方向,並在某些情況下擱淺而死。
為了拯救鯨魚,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 (NRDC) 起訴阻止海軍在該地區進行採用這種特別有害的聲納的行動。但美國最高法院上週以 5 比 4 的裁決駁回了此訴訟,允許海軍繼續發射聲波,儘管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這種聲納的執行聲音強度可與噴氣發動機媲美,在訓練演習中用於探測隱蔽的柴電敵方潛艇,其中約 300 艘掌握在包括中國、朝鮮和伊朗在內的 40 個國家手中。
但主動聲納也會驚醒通常隱居的、以魷魚為食的喙鯨。有時,它會導致它們迅速上升到海面,以至於它們屈服於“減壓病”——血液中形成致命的氮氣氣泡;後來它們的屍體被衝到海灘上。自 1989 年以來,NRDC 記錄了 13 起鯨魚和海豚大規模擱淺事件,他們稱這些事件與軍事聲納的使用有關。其中包括:2005 年 1 月發生的一起事件,導致 34 只屬於三個物種的鯨魚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外灘擱淺死亡。
大規模擱淺也許是人為產生的噪聲如何影響野生動物的最可怕的例子。但所有人類都透過道路噪音和嘈雜的工業操作造成長期噪聲汙染,這威脅著許多因森林砍伐和城市發展而已經處於危險之中的物種。
克拉克說:“這種日益高漲的噪聲正在剝奪動物的棲息地。”
克拉克的研究表明,例如,瀕危的藍鯨今天只能聽到 100 英里(160 公里)以外的聲音,而 1940 年它們的聲音範圍可達 1,000 英里(1,600 公里)。其他鯨魚甚至在改變它們的曲調——字面意義上的。
根據克拉克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生物聲學研究員蘇珊·帕克斯在《美國聲學學會雜誌》上發表的 2007 年一項研究,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的交流頻率比一個世紀前高了三分之二個八度。較高的頻率在水中傳播的距離較短,從而減少了它們可以交流的距離。在繁忙的航運通道中,環境噪聲可能非常大,以至於鯨魚就像在暴風雨期間一樣簡單地閉嘴並躲藏起來——克拉克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會阻礙該物種尋找配偶和繁殖的能力。“這些海洋動物都與聲音有關:那是它們交流的方式,那是它們尋找食物的方式,”他說。
噪聲汙染不僅是水下的問題。多項研究表明,汽車和卡車的轟鳴聲與鳥類多樣性和數量的減少有關。與此同時,北極地區的軍事飛行干擾了雌性馴鹿,迫使它們每天額外遷徙一英里(1.6 公里),這可能會增加幼崽與母親分離的可能性,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並且更有可能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在加拿大,原住民因紐特人抗議加拿大空軍在鵝灣附近的飛行,因為他們聲稱聲音干擾了駝鹿、水禽和其他野生動物,從而使他們狩獵領地中曾經豐富的資源退化。)
艾伯塔大學埃德蒙頓分校的生態學家艾琳·貝恩上個月在《保護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能源管道壓縮站——連續產生約 90 至 95 分貝的噪聲,輻射範圍可達半英里(0.8 公里)——會影響鳥類的行為和生物多樣性。加拿大北部散佈著大約 6,000 個這樣的站點,其中三分之二位於荒野地區。“雄鳥鳴叫是為了告訴其他鳥它們在哪裡,它們的領地在哪裡,”他說,“我們認為可能存在一些交流中斷,導致鳥類選擇不在那裡。”
在貝恩的研究中,生活在這些站點附近的嘈雜區域的雄鳥很難吸引配偶,這表明它們的歌聲要麼沒有被聽到,要麼被錯誤地聽到了。總的來說,嘈雜的壓縮站周圍區域的鳥類比安靜的區域少三分之一。儘管有技術可以降低噪聲水平,但貝恩表示,公司只有在人類抱怨時才被迫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地區投資此類措施。在荒野地區,它們不受約束。
一些保護組織,如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和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國際保護組織,才剛剛開始瞭解保護聲學環境的挑戰。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在加利福尼亞州聯邦法院針對海軍提起的訴訟中勝訴,該訴訟限制在中頻主動聲納在任何海洋哺乳動物的 2,400 碼(2,200 米)範圍內使用。但海軍將此案上訴至國家最高法院,成功辯稱反潛戰是其最高優先事項之一,聲納操作員依賴於真實的訓練演習,並且對聲納使用的限制過於繁重。
克拉克說:“海軍以如此專橫、傲慢的態度對待其作為海洋管理者的責任,這真是可悲的一天,”他說,“這對海洋環境來說也是可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