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記得,但你昨晚至少醒來了 100 次。這些自發性覺醒每次持續不到 15 秒,大約每五分鐘發生一次,似乎並不影響你的休息程度。它們與從噩夢中醒來或你的伴侶輾轉反側無關。相反,它們似乎與某些內在的生物機制有關。
夜晚頻繁醒來可能透過提高早期人類在睡眠期間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從而保護他們免受掠食者的侵害。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物理學家 Ronny Bartsch 說:“如果某人更頻繁地醒來,他們注意到動物的可能性就更高。當你醒來時,你更容易聽到聲音。在深度睡眠中,你完全與世隔絕。”
然而,睡眠科學家一直困惑於是什麼觸發了這些夜間中斷。在新的Science Advances論文中,Bartsch 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假設,即自發性覺醒是由於大腦中一組特定神經元(恰如其分地命名為促醒神經元)的隨機電活動引起的。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即使在你睡覺時,你的腦細胞也會持續以低水平的電活動嗡嗡作響,類似於收音機上的白噪聲。偶爾,這種電噪聲會達到一個閾值,觸發神經元的放電。新的論文表明,當促醒神經元中發生隨機放電時,人會短暫地驚醒。但這會被一組促睡眠神經元所抵消,這些神經元有助於人快速重新入睡。
神經元中的低水平電活動在較冷的溫度下會增加,而較溫暖的溫度會使其變平緩。因此,在炎熱的天氣中,自發性覺醒應該會減少。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建立了計算機模型,模擬神經元噪聲在不同溫度下的行為方式,以及變化的電活動如何影響自發性覺醒。他們還測量了斑馬魚的睡眠,斑馬魚的晝夜節律與人類相似,但它們是外溫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的體溫受環境控制,而不是由內部過程控制。
研究人員比較了斑馬魚在四種不同水溫下的睡眠率:77、82(斑馬魚的理想溫度)、84 和 93 華氏度。總體而言,水越冷,斑馬魚醒來的頻率越高,保持清醒的時間也越長。來自斑馬魚的資料以及溫度、神經元噪聲和覺醒的模型完美匹配。“我認為他們的理論非常好,甚至可能是正確的,”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部的神經科學家、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內科主任 Clifford Saper 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們所做的實驗並沒有驗證那個假設。”
斑馬魚實驗表明,魚在較冷的溫度下醒來的頻率更高,保持清醒的時間也更長,但並沒有揭示這些動物的神經元噪聲——或者人類的神經元噪聲。Bartsch 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弄清楚如何測量睡眠動物的神經元噪聲。
溫暖的溫度導致夜間中斷減少的觀點,似乎也與傳統觀念(較冷的臥室有助於更好的睡眠)相悖。但是,因感到炎熱和不適而醒來與這些短暫的自發性覺醒是不同的。事實上,我們的身體非常擅長調節其核心大腦和體溫,因此外部幾度的差異不會改變神經元活動。相比之下,斑馬魚的溫度變化很大。Saper 說,正因為如此,斑馬魚“可能是我會用來試圖說明這一點的最後一種動物”。
Bartsch 強調,這項研究並非試圖對成人的體溫調節提出主張,但他表示,這可能對新生嬰兒有影響。“因為非常小的嬰兒比恆溫動物更像是變溫動物,所以他們在不同環境溫度下的易覺醒性可能與魚類相似。”
嬰兒不像成人那樣擅長調節自己的體溫,因此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早產兒必須放在保溫箱中。)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新生兒可能更容易受到與熱相關的神經元噪聲波動的影響。
該理論可能對嬰兒睡眠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自發性覺醒可能對父母造成干擾,但它們可能有助於挽救嬰兒的生命。嬰兒猝死綜合徵 (SIDS) 一直是出生後一個月到一歲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謎。一種觀點認為,SIDS 是由呼吸停止引起的,通常是由於意外窒息。夜間醒來可以促使嬰兒移動或哭喊,從而幫助確保他們的呼吸道沒有被任何東西阻塞並且仍在呼吸。“我們再次提出了一個理論,即患有 SIDS 的嬰兒神經元噪聲較低,因此他們的覺醒程度也較低,”巴伊蘭大學的物理學家 Hila Dvir 說,他是該論文的合著者。“由於他們的覺醒程度較低,他們不太能免受任何缺氧事件(缺氧)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信服。“多年來,人們提出了各種解釋 SIDS 的想法,例如對它的一種單一解釋,但他們一直碰壁,因為它可能是一種複雜、異質的情況,”斯坦福大學睡眠科學與醫學中心的臨床教授 Rafael Pelayo 說。“神經元噪聲解釋了覺醒,這是一個很酷的想法。我只是認為他們在談到 SIDS 時有點跳躍了。情況肯定比這更復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