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助聽器透過麥克風捕捉聲音,然後將放大後的版本傳送到耳機。它們在相對安靜、私密的環境中效果良好,但在充滿背景噪音的公共場所,大多數使用者發現它們幾乎毫無用處。一種簡單技術繞過了這個問題,這種技術在歐洲早已普及,現在終於開始進入美國市場。倡導者希望,隨著試點專案的成功,聽力障礙人士將能夠更容易地聽懂公共廣播和其他型別的言語。
這項技術是一種感應環路系統(稱為助聽環路),其中麥克風、公共廣播系統或電話接收器產生的電磁波會在環路中感應出類似的電流。環路可以將訊號直接廣播到配備了適當檢測器的助聽器——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微小的銅製感應線圈,它接收訊號(也是透過感應),然後將其傳送進行放大並透過耳機傳輸出來。(助聽環路也可以向人工耳蝸廣播訊號,人工耳蝸是一種外科植入裝置,可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希望學院心理學教授兼這些裝置的堅定倡導者大衛·邁爾斯說,感應線圈的工作方式有點像助聽器的 Wi-Fi,使其能夠充當定製的無線揚聲器。助聽器製造商越來越多地為其裝置配備感應線圈,其最初的用途是增強電話聲音。《聽力雜誌》2008 年 4 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配備感應線圈的助聽器比例已從 2001 年的 37% 上升到 60% 以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然而,邁爾斯指出,儘管約有 3600 萬美國人患有聽力損失,但環路技術在美國的普及程度不如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在北歐。邁爾斯本人也有聽力障礙,十多年前,他在蘇格蘭艾奧納修道院做禮拜時首次意識到這項技術,當時建築物糟糕的聲學效果讓他無法清楚地聽到儀式內容。在他的妻子的提示下,邁爾斯打開了他的助聽器的“T”(感應線圈)設定,看看會發生什麼。“突然的清晰度令人震驚,”他補充道,“此後我在無數其他英國場所都體驗過,從禮堂到大教堂,再到倫敦和愛丁堡計程車的後座。”
從那時起,邁爾斯和其他人一直致力於將這項技術引入美國,邁爾斯說,美國在採用助聽環路方面一直滯後,因為這項技術並非公共場所的強制要求。自 2004 年修訂以來,《美國殘疾人法案》(ADA) 要求公共場所提供輔助聽力系統。但是,公共場所可以選擇提供 FM 或紅外系統,而不是安裝助聽環路,這兩種系統都需要使用者借用裝置。
ADA 的立場是,沒有一種單一的方法適用於每個人和每個場所;例如,紅外系統在陽光下不如 FM 系統有效,但通常更具私密性。ADA 指南指出,“[保密性]、干擾、成本、安裝要求和可操作性的差異使得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簡單地使用一種型別的[輔助聽力系統]。”
邁爾斯不同意這種觀點,他指出,許多聽力損失人士對於要求使用耳機裝置感到不自在。有些人也不喜歡使用別人 ранее ношенные 耳機。安裝助聽環路將使人們能夠謹慎地使用自己的裝置。
對於助聽環路的愛好者來說,進步正在取得,儘管進展緩慢。倡導團體“聽力無障礙計劃”的主席兼創始人珍妮絲·沙克特在交通運輸系統方面取得了成功。9 月,紐約市計程車和豪華轎車委員會批准計程車司機在其車輛中安裝助聽環路,這一決定是在沙克特幫助設定的 15 輛計程車的 13 個月試點專案之後做出的。沙克特說,在紐約地鐵系統中,多達 642 個資訊亭可以使用助聽環路技術,她曾與該市合作在華爾街車站啟動了最初的試點測試。
注:此報道最初以標題“聲音方法”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