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吱吱聲告訴大多數人去買捕鼠器,但它告訴一些研究人員更多資訊。根據4月1日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老鼠的叫聲表明了某些心理狀態,監測它們的聲音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多地瞭解情感、尋求獎勵和交流。
除了可聽見的吱吱聲外,小鼠還會發出超聲波噪音——人類聽不到的極高頻率的吱吱聲。雄性在性行為期間會唱複雜的歌曲,並在被撓癢癢時發出吱吱聲,雌性在其他雌性周圍時會發出啁啾聲,幼鼠在被母親遺棄時會發出吱吱聲。這些發聲也會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改變——雄鼠在接近射精時會更頻繁地發出吱吱聲,而雌鼠在雌性玩伴嘴裡有巧克力味時會發出喧鬧聲。多倫多大學、西北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推測,這些噪音及其強度與多巴胺的啟用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參與愉悅感和尋求獎勵的大腦化學物質。他們培育出缺乏多巴胺某些功能的小鼠,並監測由此產生的喧鬧聲。果然,缺乏多巴胺的小鼠在所有方面都更安靜,這表明小鼠的吱吱聲既與愉悅感的體驗有關,也與對愉悅感的渴望有關。
這種特殊培育的小鼠可以教會科學家很多關於小鼠行為和人類大腦的知識。“由於小鼠基因與許多人類基因非常相似,因此它為您提供了一種研究複雜行為基因的方法,”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耶曼斯說,他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實驗室已經開始使用小鼠的叫聲來研究語言發展、社交聯絡以及與交流相關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編者注:這篇文章最初的標題是“老鼠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