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一種鮮為人知的性傳播感染可以提高感染了更危險病毒艾滋病毒的患者的生存率。GB 病毒 C (GBV-C) 是唯一已知的可能對人類有益的性傳播感染案例。但這只是科學家開始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種現象的例子:對您的健康有益的性傳播感染。科學家們說,更重要的是,這些有益的性傳播感染的健康益處可能促進了濫交的進化。“人們普遍認為性傳播感染是有害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進化生態學家查德·史密斯說。但在對科學文獻的調查中,史密斯和他的同事烏爾裡希·穆勒發現了四例有記錄的對人類、蚜蟲、蚊子和真菌有益的性傳播感染。
史密斯說,性傳播感染通常比透過空氣或水等不同途徑傳播的其他有害細菌造成的損害要小。“性傳播減少了微生物的危害,”他補充道。這是因為性傳播微生物依賴於宿主發生性行為的機會來確保它們自身下一代的未來。“動物感染病原體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繁殖,”史密斯說。他指出,一些性傳播感染可能對您的健康有益的想法並非牽強附會。
GB 病毒 C 似乎在基因上與其他引起肝炎的病毒有關,但 GBV-C 本身並不為人所知會引起任何人類疾病。它的作用實際上可能預防疾病。史密斯和穆勒發表在《生態學與進化趨勢》雜誌八月刊上的綜述涵蓋了自 1998 年以來的證據,表明 GBV-C 可以將艾滋病毒陽性人群的死亡率降低 59%。他們寫道,GBV-C 降低了艾滋病毒進入並在白細胞中複製的能力。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愛荷華大學傳染病研究員傑克·斯臺普頓說,GB 病毒會改變身體的免疫反應並抑制炎症。
斯臺普頓在 2012 年發表了一篇關於 GBV-C 的綜述,他說這種病毒在人類體內微生物群落中非常常見。“如果你性生活足夠頻繁以至於接觸到艾滋病毒,那麼你很可能也接觸過 GBV-C,”他說。然而,科學家們尚未將 GBV-C 用作艾滋病毒的治療方法,因為人們反對故意用病毒感染他人,他指出。但他認為 GBV-C 可以與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以幫助拯救生命。
史密斯和穆勒還在人類以外的物種中發現了有益性傳播感染的證據。他們發現 2006 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從雄性蚜蟲傳播到雌性蚜蟲的性傳播細菌增強了昆蟲對寄生蟲和高溫的抵抗力。性傳播細菌(Hamiltonella defensa)分泌一種毒素,可以防禦在蚜蟲體內產卵的寄生蜂(Aphidius ervi)。另一種性傳播細菌 Serratia symbiotica 使暴露於高溫的蚜蟲在細胞攜帶這種細菌時不太可能遭受細胞損傷。但科學家們不確定這個過程是如何運作的,史密斯說。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蚊子性傳播有益細菌,這有助於它們的幼蟲更快地發育,可能是透過為它們提供額外的營養。史密斯和穆勒還發現了病毒可以提高真菌的耐熱性和生長速度的證據。當一種真菌的枝狀菌絲與另一種真菌的菌絲融合時,病毒就會傳播。
個體性行為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感染有益的性傳播感染。史密斯說,生存率的提高可能有助於解釋動物王國中普遍存在的濫交行為的進化。然而,法國圖盧茲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喬爾·懷特說,這種觀點有一定的侷限性,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指出,其他也提供進化優勢的因素可能具有更強的影響力。例如,與多個伴侶交配會增加雌性被一流雄性受精的機會。
任何可能的優勢也伴隨著缺點。例如,密歇根州大谷州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邁克爾·隆巴多說,濫交的個體更有可能感染致病性感染,他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當長期來看對種群的成本較低時,可能會進化出更多的濫交;如果成本很高,這種行為就不太可能出現。“透過濫交行為成功繁殖的驅動力應該受到潛在成本的抑制,包括致病性性傳播感染,”他指出。
史密斯同意,有益的性傳播感染可能只是影響濫交行為的眾多因素之一——但直到最近,它們才成為一種未被重視的影響,他說。懷特也認為,有益的性傳播感染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可能是因為與交配相關的負面影響比有益結果更引人注目。“人們會下意識地想到自己的經歷。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感染了有益的性傳播感染,但人們會注意到他們是否感染了梅毒,”他說。既然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尋找有益的感染,他們可能會發現更多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