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能並不公平,但人類對公平有著強烈的偏見。在實驗中,人類通常會拒絕或懲罰提供明顯少於一半共享獎勵的夥伴,即使他們最終空手而歸。根據2007年10月《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事實證明,黑猩猩並不那麼挑剔,並且會(經濟學家可能會補充說,理性地)接受他們能得到的任何東西。那麼,是什麼可以解釋我們最親近的近親與我們之間的這種差異呢?
答案可能在於影響我們許多行為的社會關係。最近關於靈長類動物公平性的研究似乎相互矛盾——除非你考慮究竟是誰在欺騙誰。
2003年,由現任佐治亞州立大學的莎拉·F·布羅斯南領導的一項挑釁性研究得出結論,捲尾猴在以下情況下表現出類似人類的社會憤慨:
它們拒絕不公平的交易。如果猴子看到同伴因同樣的工作獲得更好的獎勵,它們就會拒絕執行任務。它們會發脾氣,並扔掉食物獎勵,以抗議不平等的待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在2006年,美國大學的一個小組報告了相反的結果——他們的
捲尾猴的行為不受其夥伴獲得的食物的影響。作為回應,布羅斯南的
小組釋出了一項更新的研究,再次表明捲尾猴對公平的偏愛。但一些專家仍然不相信——佛羅里達大學的克萊夫·溫恩警告說,不同的研究設計使得比較“混亂”。
布羅斯南認為,社會關係比其他群體所認為的更重要
考慮在內。她的團隊發現,與局外人相比,黑猩猩更可能接受來自其社會群體成員的不公平交易。在另一項研究中,人類接受了來自計算機的不公平交易,但不接受來自人的不公平交易。布羅斯南說,這些結果表明,當靈長類動物判斷公平性時,關係很重要,“並且可能解釋了在[《科學》]研究中未能找到反應的原因。”換句話說,黑猩猩可能願意接受不公平的提議,因為這些提議來自老朋友。
研究動物的公平性最終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合作和
正義——但結論尚未最終確定。——盧卡斯·勞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