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匱乏的社會是地球上最幸福的社會之一

許多研究表明財富與幸福感息息相關,但某些社群使這種聯絡變得複雜

Children playing football in water on sunset near to beach with palm tree

Danm/Getty Images

正如賀卡和勵志海報告訴我們的那樣,你無法購買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免費的。然而,每年春天釋出並廣受媒體關注的《世界幸福報告》始終顯示,富裕國家的居民名列榜首。此外,數十年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財富與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雖然人們常說這種效應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會飽和,超過這個程度,更大的財富沒有影響,但美國最近的研究表明,超級富豪實際上往往比那些僅僅是中等富裕的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更高

那麼,到底是賀卡還是統計相關性是正確的?人類是否從根本上需要富有才能真正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

對我來說,這個經久不衰的問題既引人入勝又很重要。作為一名研究人類行為與可持續性問題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家,我想知道人類的繁榮是否真的需要追求更大的財富。畢竟,確保經濟增長的努力在工業化社會中根深蒂固。許多人已經開始接受嚴重的環境後果,包括氣候變化,而不是採取可能威脅其經濟的行動。結果,我們的工業文明現在威脅著地球上所有複雜生命的未來。我們走上這條自我毀滅的道路是因為人類的幸福取決於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與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人類學家維基·雷耶斯-加西亞合作。迄今為止,關於幸福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西方社會,這些社會並不能代表更廣泛的人類體驗。我們想評估那些對金錢需求較少的人的幸福感。

雷耶斯-加西亞正準備一個大型團隊,對小型社會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調查,該調查主要側重於瞭解五大洲不同環境中人們的氣候變化影響。這些群體中的許多人自認為是土著,並且都主要依靠當地的生態系統為生,日常生活中幾乎不使用金錢。我們的目標是詢問近3000名參與者:“綜合所有因素,您對您的生活滿意度如何,從0到10分?”透過使用與其他許多全球調查中使用的相同問題,我們將能夠與工業化社會進行直接比較。

考慮到所有社群都非常偏遠,拜訪這些社群很困難。有些在南美洲的叢林中,有些在非洲乾旱的草原上,還有一些在南亞山區。我們將調查翻譯成當地語言,並透過對100多個村莊隨機選取的居民進行大約一小時的面對面訪談來進行調查。由於大多數受訪者沒有固定收入,我們根據購買的家庭財產的價值(而不是在當地製造的)估算了平均貨幣收入。對於大多數社群來說,這表明平均每人每天的收入為幾美元。

調查顯示,這些小型社群的人們遠非悲慘,他們報告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一樣滿意——儘管他們幾乎沒有錢。儘管受訪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一些社群報告了非常高的滿意度(10分滿分超過8分),這超過了許多富裕國家的全國平均水平。我們的主要發現表明,儘管每天只有幾美元,但這些人在他們自己的估計中非常幸福。

那麼,我們如何將這一發現與其他許多研究結果相調和,這些研究一直表明,擁有更多錢的人往往比擁有更少錢的人更幸福?今天,富裕國家的居民享有比歷史上任何人都高的物質財富水平——一些小型社會的成員如何報告說整體上甚至更滿意?

首先,我們的發現指出了過分重視相關性的危險,例如在金錢和幸福之間發現的相關性。金錢是一個容易量化的預測指標,因此可以理解它經常被研究,但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生活滿意度。事實上,我們發現,在我們訪問的小型社會中,滿意度與估計財富之間存在高度顯著的相關性,但與其他社會特徵相比,這種影響非常小。正如一種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的發現所表明的那樣,一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並不會持續導致整個社會生活滿意度的提高。

這些其他特徵顯然很重要。先前的工作最重要地指出了社會關係的作用。作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人類與其在社會中的地位的安全性緊密相關,包括他們可以依靠他人提供的支援。這主要來自人際關係的強度和對個人社會地位的評估。但社會關係不一定與財富並存。此外,儘管我們研究的社群幾乎沒有錢,但它們並不算貧窮,因為它們不缺乏基本必需品,而且這些社會中的許多人每天都與自然環境密切接觸,許多研究表明這有益於幸福感

此外,具體到《世界幸福報告》時,其對調查問題的特殊選擇可能會導致富裕國家名列前茅。與我們要求人們量化整體生活滿意度的方法不同,該報告使用了“坎特里爾階梯”。受訪者想象一個階梯,頂端是他們理想的生活,然後決定他們目前站在哪個階梯上。最近的研究表明,坎特里爾階梯傾向於使人們關注他們相對於他人的收入——而不是我們和其他研究小組使用的基本生活滿意度問題。因此,《世界幸福報告》可能更多地告訴我們人們對自己的收入的滿意程度,而不是他們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儘管它帶有額外的細微差別——是社會比較在高度不平等的社會中帶來的幸福感下降。總的來說,我們研究的社群的金融不平等程度低於當今許多富裕的工業化國家。

那麼,這對我們這些生活在工業化國家的人意味著什麼?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金錢是滿足基本需求的必要條件,這無疑是幸福的重要基礎。許多低收入國家飽受普遍存在的腐敗和嚴重的不平等之苦,大量人口生活在低質量的城市環境中,那裡的清潔水、汙水和照明等基本設施匱乏。在貨幣化社會中,金錢至關重要,擁有更多金錢通常會有所幫助。

但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滿足這些基本需求——達到人類可以過上幸福或令人滿意的生活的程度——所需的物質財富遠少於目前工業化社會所追求的。這對我們的地球來說是個好訊息。正如去年發表的一項分析所表明的那樣,所有國家都有可能在實現氣候穩定目標的同時,滿足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和流動性在內的基本需求。

我與雷耶斯-加西亞和我們同事的合作表明,許多國家和社群也許可以借鑑小型社會中成功的特徵,以改善薄弱或缺失的方面。西方對個人的關注、對以自我為中心的物質積累的道德接受以及隨著人們將更多時間花在虛擬世界而與其他人越來越脫節,都可能破壞幸福。也許在歷史的這個時刻,提高富裕國家生活滿意度的最可靠方法是忘記經濟增長,而專注於發展共同的人性。這種轉變也可能是確保地球上覆雜而美麗生命未來的關鍵。

您是一位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一篇您想為“心智問題”撰寫文章的最新同行評議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智問題”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地址為dyuhas@sciam.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Eric Galbraith is a professor at McGill University. He studies the human-Earth system, bringing together approaches from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on global-scale challenges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human well-being.

More by Eric Galbrait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