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想讓你的孩子長大後贏得金牌嗎

研究表明過早訓練的危險

美國選手米凱拉·希弗林在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女子高山滑雪全能比賽中。

早期專業化——鼓勵孩子們從小就專注於掌握一項單一的活動——是當今文化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取代老虎伍茲,目前這種訓練方法的代表人物是滑雪運動員米凱拉·希弗林,她在本月早些時候贏得了奧運會女子大回轉金牌。讀過丹尼爾·科伊爾的《天賦密碼》等書後,這本書認為天生才能的想法是一個神話,希弗林的父母制定了一個逐步提高她技能的計劃。希弗林2歲就開始滑雪,此後她的生活就一直圍繞著滑雪。

早期專業化的邏輯很簡單:訓練是發展技能的必要條件,但一個人的訓練量是有限的,這不僅因為一天只有24小時,還因為訓練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是令人疲憊的。一個人每天只能進行幾個小時的集中訓練,而不會受傷或感到倦怠。因此,早期開始訓練的孩子將比晚些開始訓練的孩子擁有幾乎不可逾越的訓練優勢。當然,訓練是發展技能的必要條件。然而,最近發表在《體育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較晚的專業化實際上可能在長期內帶來更好的表現。      

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應用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阿恩·古利奇教授比較了83位在奧運會或世界錦標賽中獲得獎牌的運動員與83位在該級別比賽但未獲得獎牌的運動員的訓練歷史。(這些小組在年齡、性別和運動專案上進行了匹配,以控制這些因素對結果的任何影響。對於特定賽事中的每一位獎牌獲得者,樣本中都包括同一性別和大致相同年齡的該賽事中的非獎牌獲得者。)結果表明,獎牌獲得者和非獎牌獲得者都在12歲之前開始練習他們的主要運動。然而,獎牌獲得者開始訓練他們的主要運動的平均時間比非獎牌獲得者晚18個月。(獎牌獲得者的平均開始年齡為11.8歲,而非獎牌獲得者的平均開始年齡為10.3歲。)獎牌獲得者在青少年時期在其運動專案上的訓練量也明顯減少,而在其他運動專案上的訓練量明顯增加。這種結果模式適用於各種運動專案,從滑雪到籃球到射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的未來。


除了降低倦怠和受傷的風險外,允許兒童在專業化之前嘗試各種活動,還可以讓一種稱為基因-環境相關的過程充分發揮作用這個想法是,我們受基因影響的特徵會對我們尋求和為自己創造的環境產生影響。正如行為遺傳學家埃利奧特·塔克-德羅布最近論證的那樣,基因-環境相關是理解兒童專業技能如何發展的根本。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有機會嘗試幾種運動,她可能會發現自己具有很高的耐力,並傾向於足球,因為它非常重視這一屬性。她也可能更喜歡足球而不是其他運動,因為她性格外向,喜歡擁有隊友。反過來,在體育運動中取得初步成功後,孩子的教練可能會鼓勵她繼續踢足球,從而啟動一個“良性迴圈”,即努力後取得進步,然後是進一步的努力和進步。然而,如果孩子沒有充分的機會在專業化之前嘗試幾種運動,這種自然選擇過程就不會展開。

早期專業化方法變得如此流行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像老虎伍茲和米凱拉·希弗林這樣的故事如此引人注目。這些軼事強化了這樣一種信念,即只要有“正確”的環境,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冠軍。與此同時,伍茲和希弗林可能只是碰巧選擇了“正確”的運動——一種符合他們愛好和偏好的運動。換句話說,在選擇運動方面,他們可能很幸運。如果他們選擇了另一項運動,他們可能不會那麼成功。  

軼事不足以就如何最好地訓練兒童進行體育運動和其他活動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需要的是——以及阿恩·古利奇和其他體育科學家透過研究正在出現的——一個實證證據體系,家長、教師和教練可以使用它作為做出決策的基礎,這不僅有助於年輕人達到他們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樂趣,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一系列負面結果的風險。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avid Z. Hambrick is a professor in the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rea of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rigins and underpinnings of expertise and skill.

More by David Z. Hambr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