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脈的積雪和冰蓋正在萎縮

自 1980 年以來,由於部分原因歸咎於氣候變化,北美最大的山脈已經失去了大量的積雪覆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倫敦——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由於春季氣溫升高,北美最大山脈的積雪覆蓋率已經損失了約 20%。

來自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已經確定了落基山脈北部和南部地區的降雪模式:當落基山脈北部的積雪量很大時,南部山脈的積雪量可能相應地很少,反之亦然。

但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整個落基山脈的積雪量同時出現下降,其中北部地區的下降尤為嚴重。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現在,研究已經開始確定其原因。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中寫道,利用 1895 年至 2011 年收集的每月資料,他們已經梳理了冬季氣溫、春季變暖和總降水量對關鍵的 4 月積雪量的不同影響。

西方各地的水務機構使用 4 月的積雪量來向農民、公用事業公司和其他灌溉者分配用水。

蒙大拿州博茲曼的北落基山科學中心的格雷格·彼得森說,20 世紀 30 年代(與沙塵暴時期一致)涼爽季節的降水不足導致整個落基山脈的積雪量持續減少。

他說:“從 1980 年開始,無論冬季降水量如何,春季氣溫升高都會導致整個落基山脈的積雪提前融化。”“反過來,該模型顯示,在過去 30 年裡,氣溫是導致積雪量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

落基山脈積雪的徑流佔美國西部 7000 多萬人年度供水量的 60% 到 80%。積雪融化的時間會影響可用於農作物灌溉和水力發電的水量。它還會影響區域洪水和山火的風險。

研究人員將這種變化歸咎於自然變異(例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太平洋週期性現象的影響)和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胡里奧·貝坦科特說:“無論最終原因是什麼,落基山脈目前積雪趨勢的持續都將對美國西部的流域管理和傳統的水資源規劃構成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研究人員報告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開始失去冰雪。

在對這座山脈和薩加瑪塔國家公園的衛星影像進行研究後,他們報告說,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地區在過去 20 年裡一直在變暖,降雪量一直在下降。

在過去的 50 年裡,珠穆朗瑪峰的冰川已經萎縮了 13%,雪線向上移動了 180 米。隨著冰川的減少,它們攜帶的岩石和碎屑正在暴露出來: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冰川上覆蓋碎屑的部分增加了 17%。

研究人員再次懷疑,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然而,這種聯絡更難建立。但是,該地區的大部分冰川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退縮。

科學家蘇迪普·塔庫裡說:“喜馬拉雅冰川和冰蓋被認為是亞洲的水塔,因為它們在旱季儲存並向下遊供水。”“下游人口依賴融水進行農業、飲用和發電。”

本文最初發表於 《每日氣候》,這是由非營利性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