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雪花具有無限的結構變化,但它們到達地球的旅程卻非常相似,甚至可以預測。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五十萬片飄落的雪花,發現了一個廣泛的數學模式,精確地描述了它們如何在空氣中盤旋。
猶他大學大氣科學家蒂姆·加勒特(Tim Garrett)是Physics of Fluid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他研究雪花已近十年。儘管如此微小、短暫的物體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它們的下降速度是天氣和氣候預報中的關鍵變數,即使在熱帶地區也是如此;大多數降水,無論最終落在哪裡,都始於雪。
雪花運動通常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研究,但這並不能反映自然界的複雜性。數十年來,在野外仔細觀察飄落的雪花一直困擾著大氣科學家。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採用一種新方法,加勒特與猶他大學的工程師迪拉吉·庫馬爾·辛格(Dhiraj Kumar Singh)和埃裡克·帕迪亞克(Eric Pardyjak)合作,製造了一臺機器,用於測量落在熱板上的單片雪花的質量、密度、面積和形狀。透過將該儀器放置在攝像機和激光面下方,研究人員可以追蹤每片雪花如何響應室外空氣湍流而運動。
加勒特說:“我們能夠讓大氣層表達自身,以一種完全不受科學家控制的方式表現。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終發現了一種非凡的簡單性,一種優雅。”
研究人員發現,雪花的平均加速度(在本研究中,相當於它的盤旋程度)與其斯托克斯數之間存線上性相關性,斯托克斯數是一個描述物體對空氣湍流變化響應速度的值。例如,一片寬而蓬鬆的雪花比一片流線型的雪花盤旋得更多。
利用斯托克斯數,研究人員現在可以預測單片雪花在下落時會盤旋多少。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研究小組驚訝地發現,儘管空氣湍流和雪花形狀和大小的變化範圍很大,但平均雪花盤旋度的分佈符合單一的、近乎完美的指數曲線——一種固定的數學模式。
這種規律性的原因目前仍然是個謎。但加勒特表示,這可能與湍流空氣如何促使雪花在形狀和大小上波動有關,而這反過來又會調整它們對湍流的反應。
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師洪家榮(Jiarong Hong)表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這種數學模式的普遍性。“我們將研究[這一結果]在我們不同條件下捕獲的雪花資料集中的適用性,”他補充說,這些條件包括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面粗糙度。
如果這種模式確實具有普遍適用性,“那麼存在這種簡單性的事實表明,將會有一個簡單的解釋,”加勒特說。“我們只需要找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