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AVID PFENNIG |
1862年,一位名叫亨利·貝茨的英國博物學家提出,一些無害的動植物進化出致命物種的外觀,以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例如,帝王蝶對許多鳥類有毒,但模仿帝王蝶的副王蝶是無害的。然而,貝茨從未為他的想法找到證據。現在,將近140年後,科學家們已經為貝茨模仿找到了強有力的支援。這些新發現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模仿理論的一個關鍵預測是,當沒有危險的“模型”存在時,模仿應該無法提供保護。為了驗證這一點,北卡羅來納大學的David W. Pfennig和他的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圍繞致命的珊瑚蛇及其無害的相似物種——猩紅王蛇。該團隊用塑泥製作了1200個真人大小的兩種驚人相似的環狀蛇模型,並將複製品放置在珊瑚蛇在美國東南部的自然棲息地內及其北部。他們推斷,如果模仿塑造了猩紅王蛇(右)的外觀,那麼理論預測,在沒有珊瑚蛇的地方,捕食者更可能攻擊王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實驗資料——即潛在捕食者在塑泥上留下的咬痕和抓痕——證實了這一點。Pfennig指出:“在北卡羅來納州中部,我們環狀模型受到的攻擊比在北卡羅來納州南部和南卡羅來納州更頻繁,大約50% 對比大約 6%。” “各種捕食者很容易攻擊我們的猩紅王蛇模型,但僅在沒有珊瑚蛇的地方。” 在亞利桑那州進行的類似實驗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Pfennig說:“這些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結果,因為它們表明,即使在相距不遠的地區,自然選擇的力量也非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