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像是直接從電子遊戲中摘取的:一條蛇透過咬食有毒的蟾蜍來收集毒素,並使用這種毒液作為防禦鷹和其他捕食者的手段。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正是亞洲蛇Rhabdophis tigrinus(虎斑頸槽蛇)所做的,這是基於對日本兩個島嶼上的幼蛇和成年蛇的腺體液體的研究得出的。
一些R. tigrinus蛇在其頸背腺中攜帶稱為蟾毒配基的毒素,這些腺體位於它們上頸部皮膚脊下的囊中。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弓起脖子,將有毒的脊暴露給對手。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市老多明尼昂大學的爬蟲學家黛博拉·哈欽森說,鷹和其他捕食者的爪擊和咬傷很可能會撕裂皮膚,讓毒液滲出,可能導致蛇的攻擊者失明。“它可能不會殺死捕食者,但足以驅散捕食行為,”她說。
幾年前,根據不同島嶼上蛇的防禦習性,日本研究人員提出,R. tigrinus可能從蟾蜍那裡獲得其毒素。二手獲得毒素並非聞所未聞。帝王蝶以從乳草植物中獲取其防禦毒素而聞名,而某些顏色鮮豔的有毒青蛙則從昆蟲中收集其毒素,但哈欽森表示,在脊椎動物中,這種情況很少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確定蟾蜍是否真的是蛇毒的來源,哈欽森和她的同事用蟾蜍或魚飼養了R. tigrinus幼蛇。大多數幼蛇在出生時,其頸背腺中的毒素含量很少或沒有。然而,在以有毒的Bufo quercicus蟾蜍為食幾天後,它們迅速積累了毒素,研究人員在1月29日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報告了這一結果。
這一發現與該小組的另一項主要觀察結果相符:生活在無蟾蜍的金華山島上的蛇,其頸背腺中不含蟾毒配基,而生活在蟾蜍天堂石島上的蛇則富含毒素。
哈欽森說,蛇可能很難進化出一種更復雜的分泌毒素的方式。她說,頸背腺來自與通常合成自身液體並具有排放導管的其他脊椎動物皮膚腺不同的胚胎層。然而,蛇似乎並沒有抱怨它們奇特的腺體。“它們對蛇來說效果很好,”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