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都見過漂亮的圖片。彩色掃描圖,透過測量血流量或示蹤化學物質的運動的技術生成,揭示了當我們思考某些事情時大腦區域的活動。過去幾十年的影像學革命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大腦在我們思考時在做什麼的知識。我們瞭解到的一件事是,當考慮某個問題時,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那些更活躍的區域並不總是相同的。正如您可能預期的那樣,並非所有大腦的大小或形狀都相同,但它們思考的方式也不同。
那麼智慧從何而來?神經科學家理查德·J·海爾在我們的封面故事“聰明的大腦是什麼樣的?”中提出了這個問題。正如其他型別的處理一樣,我們在解決任務時的思考方式因人而異。“兩個智商相同的人可能以相同的速度和準確性解決問題,每個人都使用非常不同的大腦區域網路,”海爾寫道。他提出,現在可能是時候根據關鍵大腦區域的大小以及它們管理資訊流的效率來對智慧進行新的定義了。大腦掃描有一天能否顯示我們在特定學科方面的天賦,幫助我們弄清楚應該關注哪些主題才能取得最佳成功?
智慧不僅存在於大腦的各個部位,而且也是可變的。我們都認識一些看起來非常聰明但卻在關鍵時刻做出糟糕決定的人。事實證明,這是有原因的:有可能在智商測試中獲得高分,但仍然患有一種稱為非理性症的邏輯思維缺陷。在“理性與非理性思維:智商測試遺漏的思考”中,神經科學家基思·E·斯坦諾維奇提供了兩個原因。一是人們常常是認知吝嗇鬼——在試圖解決問題時走捷徑,這導致他們犯錯。其次,他們可能缺乏處理某種情況的特定知識、規則或策略。斯坦諾維奇認為,應該更頻繁地進行可以測量非理性症的測試,以識別缺陷,以便更好地管理它。聽起來對我們來說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