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琥珀中發現的已知最小恐龍

來自緬甸的鳥類頭骨暗示著一個失落的微小化石世界等待被髮掘

來自緬甸的琥珀,內含Oculudentavis頭骨。這個頭骨有 9900 萬年的歷史,儲存幾乎完美。

編者注(2020年7月22日):本文所依據的研究已被撤回,因為一份新的未發表標本對研究人員關於他們描述的化石的系統發育位置的假設提出了質疑。

“恐龍”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兇猛而巨大的爬行動物。但並非所有的“可怕蜥蜴”都體型龐大。它們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在於它們的體型和大小各不相同。現在,古生物學家們揭示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

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及其同事在週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描述了這塊有9900萬年曆史的化石。該化石在緬甸被發現,是越來越多被琥珀包裹的中生代世界視窗的一部分。近年來,在東南亞國家工作的古生物學家們遇到了恐龍尾巴幼鳥新的昆蟲物種,甚至遠洋生物,它們都被包裹在粘稠的樹液中。然而,這次最新發現的突出之處在於它有多麼微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新發現的恐龍,在中生代中白堊紀時期被儲存在硬化的樹脂中,只剩下一個頭骨。從它微小的牙齒到它眼睛周圍精緻的環狀骨骼,它只有大約半英寸長。儘管琥珀包裹的化石有時很難研究——因為研究人員必須依靠成像技術來切開樹脂層——但很明顯,這種小生物是一種長牙齒的鳥類,生活在其恐龍親戚統治時期。邢立達及其合著者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屬名源自拉丁語“長牙齒的眼睛鳥”,種名是為了紀念化石收藏家 Khaung Ra,他捐贈了該標本用於研究。

Oculudentavis的藝術渲染圖,想象它在捕食昆蟲時的樣子。圖片來源:韓志新

Oculudentavis在鳥類族譜上的確切位置尚不清楚。它似乎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形式,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幹群鳥——一種接近鳥類從其有羽毛的恐龍祖先分裂出來的點附近的鳥類。當然,額外的分析或化石發現可能會改變它被放置的枝幹。布魯斯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丹尼爾·克塞普卡表示,儘管Oculudentavis確實似乎是一隻鳥,“如果它最終被發現屬於恐龍族譜中鳥類的其他地方,我也不會感到驚訝。”(克塞普卡沒有參與這篇新論文。)

最讓研究合著者,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斯克裡普斯學院和皮策學院的古生物學家拉斯·施密茨興奮的是,這種微小動物的眼睛。“我必須說,Oculudentavis的鞏膜環非常棒,”施密茨說,他指出,每隻眼睛的細而精緻的骨骼都完好無損,並且僅在化石化過程中略有變形。這些骨骼的排列可以說明Oculudentavis何時活躍。“環的各個骨骼具有奇特的蜥蜴狀形狀。瞳孔開口的比例大小表明是白天活動,”施密茨說。

在生活中,Oculudentavis的大小大約相當於一隻小蜂鳥。這種體型使其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恐龍,明顯小於其他爭奪這一頭銜的恐龍,例如科羅拉多州的果齒龍。識別小型物種對古生物學家如何重建過去有很大影響。

大型恐龍是最早被發現併成名的物種之一。這些物種不僅擁有能夠承受腐爛和儲存暴力的堅固骨骼,而且(特別是在 20 世紀初)博物館和古生物學家有意尋找大型、引人注目的動物,以幫助建立事業和推動展覽參觀。對大型恐龍的科學痴迷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資訊豐富且重要的骨骼有時會被“挖走”,因為收集令人印象深刻的頭骨被認為對構建收藏更為重要。但是,微型物種在歷史上被化石獵人忽略了,這意味著毫無疑問還有小型物種等待被發現。

隨著其他地區的發現——例如中國遼寧省的化石床,那裡出土了數十個精美的標本——Oculudentavis和在緬甸琥珀中的其他發現開始拼湊出一個與從美國西部經典地點組裝起來的恐龍世界不同的景象。新的發現與鳥類在時間推移中採取的大小範圍相關。“這塊化石如此之小,令我驚訝,”克塞普卡說。當然,我們需要更好的身體化石,但Oculudentavis可能比最小的現代蜂鳥還要小。如果這種可能性最終被證實,克塞普卡指出,這將意味著有史以來最大和最小的鳥類都已滅絕。

Oculudentavis這樣的更多發現可能會隨之而來。“我們目前只捕獲了尺寸範圍中小端的很小一部分,對恐龍時代的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還不完整,”施密茨說。即使在相對熟悉的化石產出地,新物種最可能的候選者也相對較小。這些動物與填滿博物館大廳的巨大骨骼山脈同樣重要。它們是構成巨人腳下生態系統的線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