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基因變化使流感病毒更具致命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97年,一種特別緻命的流感病毒席捲香港,導致三分之一的感染者死亡。關於這種被稱為H5N1的致命毒株的新研究揭示了它與更溫和的流感的不同之處。令人恐懼的答案是:差別不大。“我們發現,一個特定基因(稱為PB2)中少數非常微小的基因變化會對流感病毒的毒性產生重大影響,”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吉弘川岡說。“由於流感病毒不斷變異,而且僅僅少數變化就可以使非致病病毒具有高致病性,因此我們應該假設任何新毒株或亞型的爆發都對人類具有潛在的危險。”

川岡及其同事今天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在小鼠身上測試了H5N1的樣本,小鼠對該病毒的反應與人類相似。根據實驗動物的反應,他們將樣本分為兩組:高致命性和相對溫和的毒株。接下來,他們從頭開始基因工程改造流感病毒,並開始將致命和無害病毒的基因逐一替換到其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們縮小了導致H5N1毒株如此危險的關鍵差異,即PB2基因的一個RNA單元的單個變化。

科學家認為,PB2基因可能編碼一種酶,該酶有助於病毒迫使宿主細胞產生更多的病毒顆粒。“我們不知道我們研究的突變是否與該過程有關,”川岡補充說,“但我們的下一步將是找出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