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心可能造成大後果

一項新研究表明,分心會以不同的方式轉移我們的注意力

想象一下你正開車從工作地點回家。街道很繁忙,但你行駛得很順暢。現在,設想兩種情景:第一種情景,你的手機開始響鈴、震動並亮起,因為你收到一個來電。在另一種情景中,你注意到螢幕上短暫閃爍了一下,一條簡訊來了。哪種情況更可能影響你的駕駛?

你可能認為電話會是更大的分心。今天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情況恰恰相反。布朗大學的心理學家 Jeff Moher 和 Joo-Hyun Song 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 Brian Anderson 與 95 名志願者合作,發現微妙的分心因素比明顯的分心因素更能改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但它們對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沒有相同的影響。

分心因素有各種形狀和大小——鮮豔的顏色、閃爍的燈光和響亮的聲音——這些因素越“突出”於周圍環境,就越有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人們體驗分心的方式各不相同。當某人發現某物特別有獎勵性時——酒精、菸草或金錢——它會以一種對他們來說獨特的方式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場景中的物體與酒精有關,酗酒者更可能注意到這些物體的變化。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了解不同程度的分心如何影響我們所看到的與我們所做的事情。畢竟,當我們被動地觀看電視螢幕時出現的分心可能與我們駕駛汽車時對我們的影響不同。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進行了四個實驗。在前兩個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獎勵創造了小的和大的分心因素,即指向紅色圓圈的人得到兩美分,指示綠色圓圈的人得到 10 美分。這個練習教會了他們綠色圓圈更有價值。在瞭解這種關聯後,一組參與者完成了一項任務,該任務涉及在佈滿灰色物體的螢幕上指向一個獨特的形狀。第二組參與者必須執行一項任務,在該任務中,他們按下按鍵以指示出現在各種形狀中的線條是水平還是垂直方向。在兩項任務中,更有價值的綠色圓圈或價值較低的紅色圓圈都會在一半的試驗中出現——另一半沒有出現任何東西的試驗用作對照比較。

在伸手任務中,當分心因素與較小的獎勵相關聯時,手部運動的偏差(朝向分心因素的位置)比與較大的獎勵相關聯時更大。在按按鈕任務中,情況恰恰相反——與較弱的分心因素相比,在較強的分心因素存在的情況下,參與者的表現更差。換句話說,在動作過程中,較小的、不太重要的分心因素更引人注目,而在只需要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任務中,情況則相反。

相同的動作和感知任務在另外兩組中重複進行,不同之處在於研究人員沒有使用獎勵作為分心因素,而是使用了顏色。在這些試驗中,螢幕上出現的所有物體都是紅色的,而分心因素是藍色或粉紅色。藍色比粉紅色與紅色的差異更大,因此是一種更大的分心因素。不太引人注目的粉紅色物體比更引人注目的藍色物體更能轉移伸手動作。反過來,藍色物體比粉紅色物體更能降低感知準確性。看到獎勵和顏色都得到相同的結果表明,這些影響可以推廣到不同型別的分心因素。

多倫多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 Tim Welsh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這些發現可能會改變研究人員理解影響動作和注意力的因素的方式。“這不一定意味著我們需要回到感知、注意力和動作是可分離過程的舊模型,但它引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動作系統表達顯著性的方式與感知系統不同,”他說。

為什麼我們對分心的反應方式存在差異?一種可能的答案是,大腦有一種抑制機制,可以防止分心因素干擾任務——例如,駕駛時伸手去拿手機。但是這種機制只在一定的閾值下啟動,從而使微妙的分心因素能夠溜過縫隙。“我們還沒有確定該機制是什麼,但找出這些機制的神經相關性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Song 說。如果這種抑制機制存在,那麼它似乎存在於動作系統中,但不存在於感知系統中。我們的大腦可能進化成這樣,是因為動作通常對生存具有更大的影響。“適應性的事物通常與尋找食物或避免成為食物有關,”Moher 說。“因此,如果你在環境中看到與任務無關的分心因素,那麼你的動作不應該朝著分心因素移動就更為重要。”

Moher 認為,隨著我們從筆記型電腦過渡到平板電腦,即從間接與螢幕互動過渡到直接與螢幕互動,動作和感知之間的區別變得更加重要。這在那些注重細節至關重要的工作中可能尤其重要,例如機場安檢或放射科。考慮一下掃描行李以查詢爆炸物或在醫學掃描中尋找腫瘤的情況——也許讓某人在可疑物體周圍繪製輪廓會使人更容易受到較小分心的影響,而被動地掃描影像可能會增強對較大分心的敏感性。考慮到這些細微之處可能有助於提高這些搜尋的準確性。

儘管注意到我們環境中的直接威脅(例如迎面而來的汽車)很重要,但我們周圍的大多數刺激與手頭的任務無關。我們的大腦已經開發出一種阻止分心的方法——但似乎正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分心因素導致我們最偏離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