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正在動員一支全雌性軍隊,以幫助阻止血吸蟲病,這是一種有時致命的寄生蟲病,每年影響數百萬人。
以色列內蓋夫本-古裡安大學的生物學家、該主題一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阿米爾·薩吉說,羅氏沼蝦“是傳播疾病的攜帶寄生蟲的蝸牛的貪婪捕食者”。“不可繁殖的單性[蝦]種群不會變成入侵物種的可能性,為它們用作生物防治劑開闢了道路。”
使用甲殼類動物控制攜帶血吸蟲的蝸牛並非新概念,但開發出全部為單性且因此無法繁殖(並可能破壞生態系統)的大量種群已被證明具有挑戰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與人類一樣,蝦也會傳遞決定後代性別的特定染色體。但與人類不同的是,雌蝦通常有一條雄性染色體和一條雌性染色體,而雄蝦則有兩條相同的雄性染色體。實驗室培育的“超雌性”蝦,每隻都有兩條雌性染色體,只能產生雌性後代——這使得它們在建立不可繁殖的種群中非常有用。
目前生產超雌性蝦的方法效率低下。透過植入來自雄性雄性腺的細胞,薩吉和他的同事引發了超雌性蝦在物理上轉變為雄性的轉變,這是羅氏沼蝦雄性完全缺乏雄性染色體的首例。然後,這些蝦可以輕鬆地將其雌性染色體貢獻給新一代超雌性蝦。該過程於 8 月在《科學報告》中詳細介紹。
科學家們說,全雌性蝦群尤其有用。斯坦福大學的疾病生態學家和獸醫蘇珊娜·索科洛夫說,“雌蝦比雄蝦更溫順,更少同類相食”,她曾與薩吉合作進行相關研究。“它們生長更均勻,可能為收穫提供更穩定的產品”——這意味著當地社群可以將它們用作食物以及蝸牛控制。
攜帶血吸蟲病寄生蟲的蝸牛生活在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部分地區、南美洲、中東和一些加勒比島嶼。感染者在接觸蝸牛棲息的水域後數小時內可能會出現症狀,包括髮燒、咳嗽、腹痛和腹瀉。該疾病也可能變為慢性,並導致肝腎衰竭、膀胱癌和異位妊娠。《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2017 年有 2.208 億人需要接受血吸蟲病預防治療。
全球血吸蟲病聯盟主任大衛·羅林森警告說,除了傳統的疾病治療方法外,部署全雌性蝦群是一種有趣的策略,但還需要進行嚴格的測試,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羅林森說,確定蝦可以生存的棲息地以及確定必須多久補充更多蝦應該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索科洛夫補充說,環境部門必須協調他們引入哪種型別的單性種群。“否則,”她說,“防止當地入侵性建立的環境效益將難以維護,甚至不可能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