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發現隕石坑跡象,與大規模物種滅絕有關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2.5億年前,地球並不宜居。 那是因為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約90%的海洋生物和80%的陸地生物已經滅絕。 大規模物種滅絕的確切原因尚有爭議,其中兩種主要理論分別是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火山活動或與隕石的撞擊,類似於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撞擊。 今天,《科學》雜誌線上發表的新發現支援了撞擊假說,並認為由此產生的隕石坑位於澳大利亞西北海岸附近的海底。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盧安·貝克爾和她的同事研究了石油公司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鑽探的兩個巖芯,這些巖芯位於澳大利亞海岸附近被稱為貝杜高地的地質構造中。“當我們看到巖芯的那一刻,我們就認為它看起來像撞擊角礫岩,”貝克爾說。具體來說,該團隊發現了他們所說的證據,即隕石撞擊地球並形成125英里寬的貝杜時形成的明顯熔融層。支援他們關於貝杜是隕石坑的論點的另一個證據來自巖芯材料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誤差約為450萬年。再加上貝克爾及其團隊先前在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收集的證據——包括衝擊石英和含有地外氦和氬的富勒烯分子——新結果進一步證明,大規模撞擊導致了大滅絕,科學家們說。“我們認為,大規模物種滅絕可能由撞擊和火山活動等災難在時間上同步發生來定義,”貝克爾評論道。“這就是6500萬年前在希克蘇魯伯發生的事情,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僅僅是巧合。隨著貝杜的發現,我認為我們不能再將同時發生的此類災難稱為巧合了。”

然而,這些發現並未最終確定導致二疊紀-三疊紀(P-T)滅絕的確切原因。 一些科學家仍然不相信貝杜實際上是一個隕石坑。 此外,儘管新論文中給出的日期與P-T滅絕的時間一致,但它還不夠精確,無法被認為是與滅絕同時發生的。 貝克爾指出,該團隊計劃進行更精確的年代測定。 史密森尼學會的道格·歐文在華盛頓特區指出:“在過去幾年中,[二疊紀末期]發生撞擊的證據一直在增加。” “雖然還不是板上釘釘,但[這項新工作]使其成為更有力的競爭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