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獲得科學的認可

手語與口語交流一樣豐富和複雜,可能是因為大腦以相同的方式創造和解讀它們

一群快樂的人走出盧克索酒店的大堂,登上觀光巴士,興奮地開始在拉斯維加斯觀光的第二天。男男女女們聊天、歡笑,互相打趣昨晚發生的趣事。但周圍卻異常安靜。只有他們的手在動,他們看著彼此,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強調著他們的話語。巴士上的其他乘客尷尬地坐在那裡,驚訝地發現自己被排除在熱鬧的談話之外。這時他們才意識到,當聾人在能聽到聲音的人群中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口語交流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透過手語來實現:表達喜悅、傳遞憤怒、講述故事、開玩笑。話語遵循與口語相同的邏輯原則。然而,手語有其自身的句法、語義、修辭和諷刺,其涉及的遠不止手指在手上的位置:手勢、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都增加了其表現力。此外,正如西班牙語不同於斯瓦希里語,美式英語不同於英國的通用英語一樣,美國手語(ASL)也不同於丹麥手語,也不同於英國手語。手語甚至也有自己的方言和口音,類似於波士頓人的快語速或德克薩斯人的慢吞吞的口音。有手語詩歌,甚至還有一些手語合唱團。

美國有超過一百萬完全失聰的人,但他們的交流卻非常複雜。據說美國手語是美國第四大最常用的語言。然而,幾十年來,聽力正常的世界一直將手語視為一種啞劇,並經常嘲笑使用手語的人。直到最近,語言學家才開始欣賞手語自身錯綜複雜的語法。而神經科學家也只是在最近才開始確定大腦是如何處理這項任務的。令人驚訝的是,手語是由大腦中理解和產生口語的相同區域處理的,即使一種形式使用視覺和手部動作,另一種形式使用聽覺、聲帶和嘴唇動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文化壓制
長期以來,腦科學家們不屑於研究手語,因為他們堅持著公眾普遍存在的錯誤假設。其中最主要的是,手語手勢僅僅是原始的、象徵性的嘗試,用來表示物體或動作——是口語詞彙的替代品。這種誤解反過來又導致了一種假設,即全世界都在使用同一種手語——如果一個國家允許手語發展的話。

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對聾人的社會甚至政治壓制都非常強烈。例如,在德國,德國手語在聾人學校中一直被禁止使用,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也許是一個世紀以來在歐洲盛行的趨勢的最極端案例——即聾人,據說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應該融入聽力健全的社會。對這種“口語方法”的偏好意味著學校和社會普遍壓制手語的使用。

其結果對聾人學生來說是可怕的。由於他們無法從耳朵獲得反饋,他們無法控制嘴裡發出的聲音,也無法透過練習來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學習說話是一種折磨,成功是有限的,結果是很少有其他學習發生。從聾人學校畢業的學生註定只能從事低等工作,有些人甚至被當作智力遲鈍的人對待。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他們失去了與他人交流的大部分能力,這削弱了他們的自尊,並幾乎阻礙了任何社會或經濟進步的機會。

類似的模式也發生在美國,聾人自發進步的時期與聽力健全的世界強加的議程交替出現。這種家長式待遇造成的損害根深蒂固;即使在今天,普通人仍然很常見地將失聰或失語的同胞視為某種程度上的低人一等。

然而,美國可能巧妙地從歐洲的強硬手段中受益。一位語言學專家和教育家決定離開歐洲大陸,向世界展示如果手語真的被允許發展會發生什麼。1816年,一位名叫洛朗·克萊爾的法國教師移民到美國,並很快與托馬斯·霍普金斯·加勞德特共同創立了美國第一所聾人學校,位於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克萊爾開始向美國人教授法國手語(FSL),美國人將其與他們拼湊起來的更原始的當地自然手語形式混合在一起。儘管文化偏見盛行,但這種語言確實發展起來了。今天的美國手語是獨一無二的,但它比口語化的美式英語更“法國化”。現代美國手語和法國手語共享大量的詞彙和某些語法慣例,然而,只接受過其中一種語言培訓的人並不能理解這兩種語言。

因此,任何給定國家的母語手語和口語發展非常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它們通常具有截然不同的歷史。美國手語和英國手語的差異遠大於口語化的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之間的差異。

手中的語法
雖然聾人社群確實使用了一些“看起來”像他們描述的物品的手勢,但絕大多數手勢是抽象的和約定俗成的。有些手勢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新的手勢今天仍在湧現——這與推動口語發展的現象相同。

隨著語言學家最終開始欣賞手語的多方面性,他們開始研究手語的慣例。當他們發現許多與口語相似的特徵時,神經科學家開始想知道大腦是否以類似的方式處理這兩種交流形式 [參見下頁頂部的方框]。

在某種意義上,手語比口語更復雜。任何說英語、丹麥語或斯瓦希里語的人都會將一個聲音與另一個聲音連線起來,構建音節、單詞和句子。這種形成是線性的。然而,手語在三個維度上運作。手被放在一個特定的位置,而手指則形成一個特定的“手形”。每種方言都有一個手形目錄,正如每種口語都有一組音素一樣。但除了手形之外,還有手部動作、面部表情、嘴形和整個身體的運動。所有這些方面同時運作。使用一個簡單的動詞手勢,手語使用者可以傳遞三個、六個甚至九個不同的資訊項。視覺模式是意義的載體。

例如,口語單詞 toast 包含 “t”、“oh”、“s” 和 “t” 的聲音,只有當它們按順序排列時才能表達該含義。聾人手語使用者不只使用手指字母,而是(在美國手語中)透過用右手的前兩個手指形成一個 V 字,觸控向上翻起的左手掌,然後向下畫圈觸控左手背來表達 “toast” 的概念。去掉手語的一部分,或用另一個元素替換它,就會創造一個不同的詞。將同一個 V 字觸控右臉頰並向內扭轉意味著 “蔬菜”。透過將 V 字放在胸前並將兩個手指擠壓在一起改變動作,就得到了 “切割” 的手勢。

空間增加速度
許多手語還利用空間維度來表達句子中主語和賓語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許多其他語法和內容概念。物件也可以與動詞合併。例如,美國手語中 “拿起” 的手勢會根據其物件而改變:拿起彈珠、杯子或石頭的方式是不同的。

手勢的變化也傳遞有關物體質量或動作細節的資訊。表示一本大書與一本小書是透過在做 “書” 的手勢時手部動作的幅度來完成的。在某些方面,口語無法表達那麼多。“我站在床上” 這句話沒有提供關於你站在哪條腿上、你站在床的哪一側或你站起來的速度有多快的資訊。這可以使用手語在一個動作中完成。這些差異有時會使翻譯人員難以用手語傳達口語對話,反之亦然。

與人的互動也在空間上呈現。在包括美國手語在內的許多語言中,手語使用者會在她身體附近定義一個點作為她正在談論的人的站立位置,關於那個人的手勢將在那裡呈現。對於句子 “艾米麗拜訪了尼克”,手語使用者將為艾米麗定義一個點,為尼克定義另一個點。然後,艾米麗的點將在故事的其餘部分象徵著那個人。要用手語表達 “艾米麗拜訪了尼克”,說話者只需要做 “拜訪” 的手勢,並將其從艾米麗的點移動到尼克的點即可。

透過這種方式,手語可以非常經濟。手語沒有像許多口語那樣,透過重複 “艾米麗”、“尼克” 和 “我” 來填充每個句子中的冗餘資訊——空間接管了這個語法功能。這些特徵有助於手語克服其主要缺點之一:手“說話”的速度不如嘴巴說話的速度快。

空間定向也意味著手勢可能會在語境中獲得某些含義。例如,可能很難打斷手語使用者故事中間的短影片片段,並能夠理解所傳達的內容。在某些方面,手語及其敘事可能比口語或書面語言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值得疑問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對於幾乎所有手語的語法都同樣重要。許多聽力正常的人看到手語使用者生動的面孔時,錯誤地認為這些人正在表達強烈的情感。但面部表情遠不止是錦上添花。沒有這種模仿,許多手勢都是錯誤的。例如,在美國手語中,張開的右手向前推表示未來;面部表情是中性的。但同樣的動作,如果鼓起腮幫子,則表示遙遠的未來,而皺著眉頭的表情則表示非常遙遠的未來。肢體語言也可能發揮作用。“駕駛” 汽車的手勢是兩隻伸出的手,移動的方式就像在轉動方向盤。對於駕駛卡車,肩膀向後傾斜,頭部稍微向上傾斜。駕駛賽車則需要皺起眉頭。

口語提問時語調的變化在手語中也有對應的表達。美國手語使用者透過抬起眉毛和睜大眼睛來表示疑問。他們會透過將身體傾斜到群體中的特定人,同時用眼睛和眉毛髮出訊號來向那個人提問。

所謂的標記手勢完善了整個體系。例如,在美國手語中,書面過去時詞尾 “-ed” 透過將扁平的右手向後推過右肩來表達。

儘早學習
理解手語的複雜性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習這種交流形式可能與學習一門外語一樣困難。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對手語的壓制,尤其是在兒童中,是如此有害,並且絕不能重演。

在所有聽力障礙兒童中,只有不到 10% 的兒童的父母都是聽力障礙者。聾人父母生的聾人孩子,如果父母已經使用美國手語,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這項技能,就像聽力正常的孩子學會口語一樣。但對於有一位或兩位會說話的父母的家庭,必須從新生兒早期就開始使用和教授手語。與任何語言一樣,嬰兒和父母之間的互動對於習得語言至關重要。

當然,所有這些見解都意味著應該對聽力損失進行早期篩查。儘早發現耳聾並讓嬰兒接觸手語將有助於他們過上充滿對話的生活。在拉斯維加斯旅遊巴士上快樂的聾人不僅僅是在交流。他們正在展示他們的語言和生活可以多麼豐富和獨特。

(作者)
延斯·盧巴德是德國漢堡的生物學家和科學作家。

(延伸閱讀)

  • 手語的藝術。克里斯托弗·布朗。雷灣出版社,2003年。

  • 兒童創造語言的核心屬性:來自尼加拉瓜新興手語的證據。安·森哈斯、曾太郎·北和阿斯利·茲雷克,發表於科學雜誌,第305卷,1779-1782頁;2004年9月17日。

  • 美國聾人協會:www.nad.org

  • 美國手語線上影片詞典可在以下網址觀看:http://commtechlab.msu.edu/sites/aslweb/browser.htm

 

(延伸閱讀)

  • 手語的藝術。克里斯托弗·布朗。雷灣出版社,2003年。

  • 兒童創造語言的核心屬性:來自尼加拉瓜新興手語的證據。安·森哈斯、曾太郎·北和阿斯利·厄茲於雷克,發表於科學雜誌,第305卷,1779–1782頁;2004年9月17日。

手語的藝術。克里斯托弗·布朗。雷灣出版社,2003年。

手語的藝術。克里斯托弗·布朗。雷灣出版社,2003年。

兒童創造語言的核心屬性:來自尼加拉瓜新興手語的證據。安·森哈斯、曾太郎·北和阿斯利·厄茲於雷克,發表於科學雜誌,第305卷,1779-1782頁;2004年9月17日。

兒童創造語言的核心屬性:來自尼加拉瓜新興手語的證據。安·森哈斯、曾太郎·北和阿斯利·厄茲於雷克,發表於科學雜誌,第305卷,1779-1782頁;2004年9月17日。

SA Mind 第 16 卷第 2 期這篇文章最初以 “手語獲得科學的認可” 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6 卷第 2 期 (), p. 8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605-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