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傳統觀念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大腦、脊髓和視神經——在成年人中無法自愈。但這種觀點不再成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拉里·I·貝諾維茨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分子,它比任何其他研究過的分子都能更好地觸發神經再生。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名為oncomodulin的蛋白質由巨噬細胞這種免疫細胞在受損的眼睛中分泌。他們發現,當oncomodulin與增強其活性的化合物一起使用時,可以使視神經受損的大鼠的神經再生增加五到七倍(右圖)。貝諾維茨認為,oncomodulin 有朝一日可能有助於逆轉青光眼、腫瘤或外傷引起的視神經損傷,並計劃研究這種療法是否可以用於治療中風和脊髓損傷。
另一項發明帶來了希望,一些盲人可能能夠觀看影像和影片。視覺障礙藝術家和詩人伊麗莎白·戈爾德林是麻省理工學院高階視覺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她開發了一種“視覺機器”。它使用發光二極體將影像直接投射到視網膜上,類似於醫療機構使用的更昂貴的掃描雷射檢眼鏡。在一項針對 10 名志願者的“視覺機器”初步臨床試驗中,這些志願者大多因視網膜病變和其他原因而法定失明,其中 6 人正確解讀了來自一種特殊設計的、結合文字和圖片的視覺語言的所有 10 個例子。
另一種型別的假肢未來可能會使截肢者能夠利用剩餘肌肉的電訊號,從而更自然地移動人造手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普羅塔哥拉斯·庫奇斯開發了一種電極陣列,植入在周圍神經鞘周圍,與以前的技術不同,它不會穿透神經本身。這種電極可以處理來自大腦電脈衝的訊號,這些訊號最終可能指導手臂執行多達 22 種不同的動作,遠遠優於以前只能在三個方向上移動的假肢。因此,機器正被證明越來越有能力在人體機能衰退時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