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的聲音可以引誘小牡蠣構建新的珊瑚礁

播放噼啪作響的蝦的聲音音訊可能有助於牡蠣重建長期消失的生態系統

托馬斯·福克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牡蠣礁曾經像地毯一樣覆蓋著大部分海底,過濾水質,穩定海岸線,併為大量生物提供棲息地。但在過去的 200 年裡,拖網捕魚船已經摧毀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珊瑚礁。現在,《應用生態學雜誌》上,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個可能有助於重建這種結構的好奇事實:小牡蠣會追隨蝦的聲音。

澳大利亞扁牡蠣的微觀幼蟲在水流中漂流,並用毛髮狀的纖毛游泳,尋找堅硬的表面——理想情況下是由其他牡蠣的殼組成的繁榮的珊瑚礁——將自己固定在其上度過餘生。如果附近沒有已建立的珊瑚礁,幼牡蠣會在沙質海底漫無目的地漂浮;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在散落的岩石上找到家園。保護科學家們曾嘗試透過引入石灰石巨石供幼蟲定居來開始新的珊瑚礁,但大多數仍然在海上迷失了方向。

之前的研究表明,其他海洋生物可以導航到健康生態系統的聲音——隨著珊瑚礁變得沉默和船舶主導海洋聲景,這些聲音變得越來越稀有。牡蠣沒有耳朵,但能感知聲音振動,因此研究小組想知道幼蟲是否可以追隨它們自己的聲音信標: snapping shrimp(槍蝦)的噼啪聲。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居住在珊瑚礁中的生物會猛 snapping claws(彈動螯),釋放出水柱來擊暈獵物,產生一種聽起來像靜電的、210 分貝的喧鬧聲——像搖滾音樂會一樣響亮。在他們的實驗室和海洋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牡蠣幼蟲會導航到錄製到的蝦的聲音,並在附近堅硬的表面上定居。如果沒有聲音播放或船隻噪音干擾,幼蟲很難找到這些表面。

研究人員表示,引誘牡蠣幼蟲到潛在的珊瑚礁地點可以為昂貴且勞動密集型的措施提供替代方案,例如派遣潛水員將幼蟲運送到它們的新家。“飼養牡蠣需要成本和努力,”德克薩斯州 A&M 大學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的海洋科學家特里·帕爾默指出,他從事牡蠣保護工作,但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種新方法可能與提供珊瑚礁構建表面結合使用,特別是在動物相對較少的地區。

這種聲音技術最終可能不僅幫助牡蠣。“它們真的是南部珊瑚礁的基石,”阿德萊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布列塔尼·威廉姆斯說,她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牡蠣在哪裡,更多的生命就會隨之而來。儘管誘騙幼蟲定居在毫無生氣的珊瑚礁上似乎是一種殘酷的誘餌和轉換,但請放心:牡蠣吃的浮游生物和藻類幾乎無處不在,因此雙殼類動物的先行者在等待珊瑚礁群落的其他成員到來時不會餓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