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daus Dhabhar喜歡拍攝嬰兒在接種疫苗時哭泣的影片,但這並非出於虐待狂的原因。他認為哭泣是好兆頭。作為斯坦福大學一位研究壓力如何改變身體的研究人員,Dhabhar和他的同事發現,與平靜的對照組小鼠相比,壓力過大的實驗室小鼠對疫苗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反應。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人類身上。例如,在一項針對膝關節手術患者的研究中,Dhabhar發現,他們對手術即將到來的焦慮情緒增加了血液中迴圈的免疫細胞數量。這些研究使Dhabhar確信,壓力並非完全是壞名聲,在某些情況下,它實際上可以改善健康。
Dhabhar和他的合作者將短期壓力的益處與長期壓力的後果進行了對比,長期壓力早已被認為會抑制免疫系統。然而,長期壓力也可能加劇過敏、哮喘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這些疾病中,免疫系統已經過度活躍。那麼,壓力是激發還是抑制免疫系統呢?事情變得令人沮喪地模糊不清,就像生物學中經常發生的那樣。事實證明,答案取決於具體情況和個體。短暫的壓力爆發傾向於啟用免疫系統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其他部分;相反,長期壓力通常會抑制整個免疫系統,並可能使其更容易攻擊良性組織。
在膝關節手術研究中,患者的免疫系統對手術的預期反應並不相同。有些人表現出敏捷、適應性的反應:他們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數量在手術前幾天達到峰值,然後隨著這些細胞遷移到全身其他組織而減少。另一些患者的反應則較為遲緩、不適應:他們的免疫細胞水平幾乎沒有偏離基線。正如您可能預期的那樣,那些具有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患者術後恢復得更快。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有可能的是,我們需要數十年的新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個體差異背後的生物學機制。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們至少可以肯定,當您接種疫苗時感到壓力是可以的——事實上,這是一件好事。
改編自 Brainwaves,網址為 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rainw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