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捕殺計劃引爭議

研究人員表示,西澳大利亞州旨在捕獲和殺死鯊魚的誘餌鉤可能會損害脆弱的大白鯊種群。

專家表示,西澳大利亞州計劃開始“更積極地”捕殺鯊魚,以防止人類遭受襲擊,這可能會嚴重損害受威脅的大白鯊種群。鯊魚研究人員表示,該計劃還基於過時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似乎與去年向該地區政府提供的科學建議相矛盾。

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著名鯊魚研究員喬治·伯吉斯說:“我最直接的反應是厭惡。“這是對這類問題的一種古老的回應,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過時了。”

鯊魚襲擊事件的總數非常低。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20年裡,澳大利亞平均每年有1.1人死於鯊魚襲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在西澳大利亞州發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襲擊事件——在過去的兩年裡,其中六起是致命的——該地區政府本週早些時候表示,它將在1月份開始在熱門海灘海岸線1公里處部署“鼓線”。這些線包括一個用浮標固定的誘餌鉤,該浮標固定在海底,目的是捕獲和殺死鯊魚。此外,將在一些海灘周圍設定“管理區”,任何進入這些區域的大型鯊魚都將被殺死。

反對這種捕殺鯊魚計劃的科學觀點主要集中在這樣一個事實上,即為了減少襲擊事件,必須移除大量的動物,這將對該地區已經受到威脅的物種的生存產生嚴重影響。“如果他們從水中移除足夠的鯊魚,當然會減少鯊魚襲擊事件,”伯吉斯說。“如果你把它們都從水中移除,你就再也不會發生鯊魚襲擊事件了。”

三種鯊魚對人類的襲擊事件負主要責任: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易危物種;虎鯊(Galeocerdo cuvier),被列為近危物種;以及公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也被列為近危物種。

澳大利亞邦德大學的漁業研究員達里爾·麥克菲去年為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準備的一份報告警告說,控制計劃將“對目前任何受威脅的海洋物種的種群產生潛在影響”,並且還可能對海豚構成風險。報告總結說:“由於鯊魚控制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建議將鯊魚網[或]鼓線引入西澳大利亞州。”

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只有三個主要的鯊魚控制計劃在使用鼓線、網或兩者的組合。其中兩個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另一個在南非的誇祖魯-納塔爾省。但西澳大利亞州宣佈一項新計劃,再次將辯論焦點放在有爭議的做法上,尤其因為該地區被認為是 大白鯊的遷徙路線。

鯊魚控制研究員兼南非開普半島鯊魚觀察計劃的海洋生物學家艾莉森·科克在給《自然》雜誌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誇祖魯-納塔爾計劃“無可否認地降低了”鯊魚襲擊的風險。但這帶來了環境代價。她說,捕殺不是應對鯊魚襲擊的適當方法,“有針對性地捕殺像大白鯊這樣的受威脅物種尤其不負責任。”

鯊魚襲擊事件通常會引起廣泛的宣傳,但與其他的死亡原因相比,這些動物造成的死亡風險較低。相比之下,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的資料,2011年澳大利亞有1522人死於交通事故,1845人死於跌倒,還有一些人死於被狗咬傷(確切數字被隱瞞以保護個人隱私)。

然而,人口的增加和參加水上娛樂活動的人數增加,使澳大利亞的鯊魚襲擊事件總數從1990年代的每年6.5起增加到2000年代的每年15起。

“我們需要考慮到我們是海洋環境的訪客,”伯吉斯說。“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道德選擇問題:為了入侵那個異域世界的人類的安全,我們是否願意改變自然系統到使其崩潰的程度,至少在特定物種方面是這樣嗎?”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3年12月13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