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約1000年前,中國人根據這個城市的位置將其命名為“上海”,字面意思是“在海之上”。那些先驅者可能從未想象到這個城市今天面臨的局面:上海正在走向“在海之下”。
氣候變化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高海平面。雖然在上海,近幾年海平面上升幅度大約相當於一粒米長度,但這個擁有超過2000萬人口的低窪城市不得不投入數十億美元重建基礎設施,以防範潛在的洪水。它還在修訂其增長計劃,希望減少其脆弱性。
上海利用其在長江三角洲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主要的金融和航運中心之一,但現在它也發現自己正受到其他源於氣候變化的危害威脅。在過去的幾年裡,這座城市遭受了更多極端天氣,在正常的雨季沒有下雨,並且氣溫上升幅度幾乎是全球水平的四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氣候變化以多種方式威脅著上海的經濟。由於全球變暖正在加熱海水,當地漁業預計將出現業務下滑。科學家們發現,這裡的魚類在較熱的水中無法繁榮生長。颱風和其他形式的極端天氣正在嚇跑遊客,並讓大型貨船有理由尋找其他港口。
但該市最大的擔憂仍然是海平面上升帶來的緩慢而穩步的威脅。較高的潮汐正在沖走城市賴以建立的珍貴三角洲土壤,並且隨著海水更深入地侵入長江淡水,供水變得更加受到汙染。
上海與被淹沒之間的距離平均只有13英尺的陸地。建造數千棟高層建築,再加上抽取地下水,正在使土壤下沉。現在對地下水的抽取進行了更嚴格的控制,並且實際上正在將水泵回井中,這一舉措減緩了該市向東海下沉的速度。
在長江上建造一座水閘?
但這無法使其免受另一種危險。氣象學家警告說,隨著巨大的風暴潮可以在較高的潮汐中湧入城市,將會發生更多洪水。為了保護上海,工程師們沿著河流修建了數百英里的堤壩。這些堤壩中最低的堤壩是為了抵禦千年一遇的潮汐洪水而建造的。
在一些主要水道沿線,包括標誌性的外灘金融中心,那裡有百年曆史的建築和一些超現代的玻璃和鋼鐵建築,兩岸都修建了更高的河堤。
如此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已經保護上海免受了現代最高的潮汐洪水的侵襲,那是發生在1997年臺風期間。專家認為,它或許能夠應付到2100年的海平面逐漸上升。但這座城市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它想要更多的保障。
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發言人張震宇表示,該市正在考慮在長江口附近建造一座水閘。水閘可以根據潮汐和天氣升降,控制流入和流出河道的水流。
張震宇透露,儘管該計劃仍在討論中,主要是因為它可能對船舶和自然產生負面影響,但它很可能獲得批准。
張震宇解釋說:“畢竟,建造這樣的閘門會比抬高和加固堤壩更有效且成本更低”,他補充說,在過去十年中,已經向防洪基礎設施投入了超過60億美元。
破壞天然海障
上海不斷加強河岸屏障,但有時它也是努力的最大敵人。為了趕上人口的激增並支援幾乎每年都以兩位數速度增長的經濟,土地稀缺的城市已經抽乾了沿海溼地,並在其無休止地尋找更多空間的過程中,用新的工廠和公寓填滿了這些溼地。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氣候專家楊富強說,這推動了城市的經濟,但同時也削弱了對抗氣候變化的前線。楊富強解釋說,隨著推土機清除溼地植物,上海失去了可以減緩侵蝕和吸收風暴潮衝擊的天然屏障。他補充說,該市應該開始恢復溼地而不是開墾溼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保護專案負責人任文偉表示同意。“溼地不僅是野生動物的家園,也是該市2200萬居民的保障,”任文偉說。
為了重建這一保障,任文偉等人表示,上海正在轉向新的經濟引擎。該市計劃擺脫需要土地的工廠,並吸引更多隻需要辦公桌和電腦的銀行家。
此外,上海對解決氣候變化的核心原因:溫室氣體排放表現出更大的熱情。
建造屋頂“中央公園”
自1994年以來,上海一直在從零開始發展其城市軌道交通網路。現在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軌道交通網路,吸引通勤者將汽車留在家裡。
與此同時,該市還在清理其電力來源。它展示了中國首個向電網出售太陽能發電的商業專案。它在歐洲以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場。在更先進電網的幫助下,來自水力發電的電力被輸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使其能夠自詡為地球上最大的清潔能源消費城市。
儘管如此,該市一半的電力來自煤炭,這是一種高碳排放燃料。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海必須減少能源消耗。為此,監管機構已命令更多建築物配備太陽能熱水器。他們還對一些高耗電的低效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和皮革製造商,將電價提高了一倍。
除了這種中國的命令和控制之外,還有一些好處。工廠可以獲得財政激勵來升級技術。居民可以獲得節能燈泡和更高效空調的補貼價格。
因此,在過去五年中,上海的能源使用量減少了20%,以每個經濟產出單位衡量。展望未來五年,上海承諾不僅要繼續這一趨勢,而且首次設定其可以使用的能源總量上限。
儘管這一切聽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但這可能還不夠。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楊富強表示,到目前為止,上海一直忽視了氣候變化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楊富強指出,隨著這裡建造的建築物越來越多,覆蓋植物、樹木和土壤的區域越來越少,削弱了該市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最近,上海開始推動建設與園藝齊頭並進。根據其計劃,到2015年,新建築和一些現有建築物的建築物、屋頂和牆壁上將遍佈新種植的草、灌木和鮮花。希望最終這將創造一個規模幾乎是紐約中央公園一半大小的新的碳吸收體。
增加的綠化將為這座正在努力自救、免遭海侵的城市增添一絲涼意。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