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嚴寒天氣的七張圖片

反常的寒冷氣溫可以追溯到最終襲擊阿拉斯加的颱風

一切始於西太平洋的一場颱風,並將以落基山脈以東廣闊國土上反常的寒冷氣溫而告終。

北極寒流的入侵始於週一,當時氣溫開始驟降,首先是在北部平原,然後隨著北極空氣席捲大地而向南蔓延。

這次事件導致了一些非常劇烈的氣溫波動——丹佛的氣溫在幾小時內驟降超過 40 華氏度——以及一些鮮明的天氣地圖和照片。在這裡,我們彙總了一些最引人注目的異常天氣模式的影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讓我們從幫助引發這次早期北極寒潮的颱風開始:颱風“努爾”上週在西太平洋上空形成,在其峰值時達到五級颶風級別,然後在移動到較冷水域時減弱。當它繼續向北越過海洋,掠過日本時,它轉變為溫帶氣旋,在白令海再次加深,這一過程稱為炸彈氣旋(氣象學中最生動的術語之一)。下面這張衛星影像可以看到這場威力驚人的風暴

“努爾”的強度,以及其他一些大氣因素,引發了噴射氣流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高壓脊在加拿大西部上空建立,釋放出一股北極寒流,向南猛撲。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天氣預報中心的氣象學家布萊恩·赫爾利在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表示,這種現象雖然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並非聞所未聞,但卻是不尋常的。

他對氣候中心說:“這種寒潮爆發大約早了一個月。”

例如,在美國寒潮開始肆虐的地區——北部平原高地,尤其是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氣溫比正常水平低了驚人的 35 華氏度。即使以蒙大拿州的標準來看,這也非常寒冷。

赫爾利說,如果這次寒潮爆發晚一個月發生,屆時正常的最高氣溫將會驟降,那麼差異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在進入美國後,刺骨的寒流開始“最終以某種方式向南和向東滲透”,而向南的分量是“最冷空氣的核心”,赫爾利說。

當寒流蔓延到科羅拉多州時,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導致丹佛的氣溫在短短 6 小時內驟降了令人難以置信的 44 華氏度(在某些地區,超過 30 華氏度的降幅發生在不到一小時內)。在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所在地,氣溫在一小時內下降了約 20 華氏度。

“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衝擊!我們這裡已經習慣了大幅度的氣溫波動,但即使以科羅拉多州的標準來看,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劇烈的冷鋒,”NCAR 的科學撰稿人鮑勃·亨森說。“然後,當鋒面逼近時,鋒面本身是顯而易見的——一堵雲牆,夾雜著從西北方向席捲而來的幡狀雲。”(幡狀雲是指沒有到達地面的降水。)

更讓天氣變化莫測的是仍然殘留的秋天跡象,即使天氣變得明顯像冬天一樣:“我們仍然有一些樹木顏色鮮豔,這更加劇了從陽光明媚、溫和的秋日早晨到冬季般的下午的衝擊,”亨森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學生克里斯托弗·聶完美地捕捉到了一組照片中幾個小時內發生的季節變化

一些對突變性變化的最佳例證來自區域和國家氣溫地圖。天氣頻道的這條推文顯示,當冷鋒席捲愛荷華州時,短距離內發生了急劇變化,一側的溫度為 27 華氏度,另一側的溫度為 72 華氏度,兩者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對稱性

週一和週二的國家地圖更廣泛地展示了赫爾利所說的氣溫“滲透”

這些地圖上溫度對比鮮明的部分原因是北極寒潮爆發的時間異常之早。如果再過一兩個月,差異就不會如此明顯。最重要的是,東部部分地區的氣溫比一年中的這個時候高出約 10 到 15 華氏度。

俄克拉荷馬州州氣候學家加里·麥克馬納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儘管俄克拉荷馬州的天氣界發出了所有警告和準備,但沒有什麼能讓我們為本季早期如此強烈的冬季風暴做好充分準備,尤其是在過去兩個月左右我們經歷了異常溫暖的天氣之後。” “70 多度和 80 多度的高溫是合適的,因為我們似乎在 9 月和 10 月從夏天直接進入了幾個小時後的冬天。”

隨著寒流在未來幾天向東部進一步蔓延,東海岸沿線的溫度變化不會那麼劇烈。與蒙大拿州的 35 度差異相比,靠近海岸的溫度將比正常水平低 10 到 15 華氏度左右。

“天氣會變冷,”赫爾利說,“但不會那麼冷。”

不過,壞訊息是,寒冷天氣似乎會持續一段時間。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候預測中心負責更長期的預報,展望長達兩週的時間。他們目前 8-14 天的溫度展望圖看起來並不樂觀

“落基山脈以東,實際上所有區域都以藍色陰影顯示,”赫爾利說。這意味著“寒冷天氣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退”。

但是,正如赫爾利指出的那樣,至少在那個時間範圍內似乎沒有任何暴風雪(除了週一在威斯康星州北部和密歇根州降下的雪)。

正如明尼阿波利斯國家氣象局辦公室所說,情況可能會更糟

您可能還喜歡: 仍在等待厄爾尼諾現象。仍然。又一次。 深入瞭解巨型龍捲風是如何形成的 LED 成為快速崛起的效率英雄 2014 年將成為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本文經氣候中心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4年11月11日首次發表。

Andrea Thompson is an associate editor covering the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arth sciences. She has been covering these issues for 16 years. Prior to joining 大眾科學, she was a senior writer covering climate science at Climate Central and a reporter and editor at Live Science, where she primarily covered earth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She has moderated panels, including as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dia Zone, and appeared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erviews on major networks. She holds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as well as a B.S. and an M.S.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from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llow Thompson on Bluesky @andreatweather.bsky.social

More by Andrea Thomps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