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和鱷魚擁有鋒利的牙齒、強有力的下顎和肌肉發達、重灌甲的身體,是最令人生畏的掠食者之一。但並非所有鱷魚的令人恐懼的特徵都如此顯而易見。使這些動物成為如此可怕的獵手的部分原因是它們在黑暗掩護下行動的能力,它們經常半淹沒在水中潛伏,等待一些不幸的陸地生物擾亂周圍水域的表面。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鱷魚敏銳的感官知覺的關鍵在於覆蓋在面部的微小壓力感受器,就像胡茬鬍鬚一樣。
馬里蘭大學的達芙妮·蘇亞雷斯進行的行為研究表明,這些微小的、圓頂狀的感官器官使半淹沒的鱷魚能夠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無需使用聽力,就能確定單個水滴的方向。相比之下,當她用塑膠彈性體覆蓋圓頂壓力感受器時,這些動物未能轉向或猛撲向細微的擾動。
對感受器的仔細檢查表明,在它們正上方,最外層的皮膚和下層的角蛋白分別比周圍區域薄 40% 和 60%。此外,每個感受器都由三叉神經支配——三叉神經也支配鴨嘴獸的電感受器官和蛇的紅外探測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至於鱷魚進化過程中這些非凡的感官器官何時出現,蘇亞雷斯發現,只有那些過著半水生生活的已滅絕生物(而不是陸生生物)才表現出與現存形式的感受器相關的神經管的相同明顯模式。因此,她認為它們出現在大約 2 億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想象一下這些巨大的已滅絕的鱷魚在夜間半淹沒在水中,等待恐龍來喝水,這很有趣,”蘇亞雷斯沉思道。“就在恐龍用嘴打破水面的一瞬間,它會在水中發出壓力波,告訴鱷魚在哪裡獲得下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