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看似平凡的時刻,但當我意識到其中的含義時,我感到震驚。我隨意披上一件開襟羊毛衫,碰巧注意到我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正專注地盯著我,想弄清楚如何將紐扣穿過毛衣上的孔洞。突然,我意識到我們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了多少做事和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那時,大約十年前,我幾乎不知道我的孩子在研究我時,會在腦海中多麼廣泛地預演我的行為。從那時起,科學界已經瞭解了更多。當我們看到有人從事任何活動——打哈欠、跳舞、微笑——大腦中散佈的稱為映象神經元的細胞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立即重播。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細胞可能是文化發展的關鍵,甚至可能是人類在 5 萬年前集體“大躍進”的原因,正如大衛·多布斯在他的文章《揭示反思》中所解釋的那樣。翻到第 22 頁瞭解更多資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位標誌性的精神分析學創始人於 5 月 6 日出生 150 週年,他對我的母女關係會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女孩是她們母親爭奪父親關注的競爭對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本期中,我們以“弗洛伊德 150 週年”專欄來紀念他的誕辰週年及其對所有心理事物的巨大影響。正如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爾姆斯在第 28 頁開始的“弗洛伊德歸來”中所描述的那樣,神經科學家發現,對大腦的生物學描述可能最適合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論。史蒂夫·阿揚的第二篇專題文章“神經元性神經質”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和他富有戲劇性的一生;請翻到第 36 頁。最後一篇提供了現代視角。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測試談話療法中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從而將研究的力量帶到沙發上,推出了“經驗支援的療法”。正如心理學家哈爾·阿科維茨和斯科特·O·利林費爾德在第 42 頁開始的“心理療法受審”中所解釋的那樣,這些技術並非沒有爭議。我們希望本專欄能觸動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