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身上看到人

西奧多·米隆提倡這樣一種觀點,即病人不僅僅是一系列症狀的集合,而是一個需要量身定製護理的獨特個體

1963年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西奧多·米隆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家醫院醒來。他躺在一個由 30 名病人共用的精神病房的床上。其中一人認為自己是耶穌基督,另一人認為自己是教皇,還有一人聲稱自己是一位被誤診入院的公司執行長。米隆開始感到不安。“我和其他病人一樣穿著病號服,”他想。“我真的是心理學教授嗎?還是我只是在想象?”

他感到憂慮,走到護士站,打電話給醫院院長。當院長確認他實際上是利哈伊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並且是阿倫敦州立醫院董事會主席,自願在精神病房度過週末時,他的焦慮終於緩解了。“那次經歷讓我震驚,我再也沒有在那裡過夜,”米隆回憶道,儘管他仍然偶爾會喬裝打扮在病人中走動。

從病人的角度體驗世界,讓米隆對他們的需求有了一個獨特的、強有力的視窗,並對他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對心理障礙的理解以及我們治療它們的方法仍然是多麼原始,”他回憶道。尤其讓他困擾的是,醫生通常只把精神病患者看作是一系列症狀的集合。“我想了解疾病背後的病人,”米隆說,他現在是佛羅里達州人格與精神病理學高階研究所的負責人,也是哈佛醫學院的榮譽退休教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觀點影響了米隆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現代精神病理學》(桑德斯出版社,1969 年),該書成為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的標準教科書。他的所謂的性格生物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圍繞該理論構建的米隆臨床量表在臨床研究和實踐中仍然具有影響力。

米隆的“個性化心理療法”提倡為個人量身定製的目標和方法,他的工作是人格和人格障礙研究在過去 25 年中在心理學領域獲得如此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的最新著作《解決困難的臨床綜合徵:個性化心理療法方法》(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2007 年)——與人格與精神病理學高階研究所的精神病學家塞思·格羅斯曼合著——為治療此類疾病提供了修訂後的綜合手冊。

米隆在家中首次接觸到精神病理學。他將他的母親莫莉·戈科維茨·米隆描述為一位音樂天賦極高,但情緒不穩定的人。今天,她可能會被診斷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或躁鬱症。“作為一個孩子,他想了解她為什麼會那樣。我從未完全成功,”他說。但瞭解人的願望變得迫切起來。

然而,多年過去了,他才找到自己的職業道路。年輕的米隆是來自波蘭和立陶宛的移民之子,他熱愛戲劇,並想以此為職業。但他在布魯克林經營一家紡織廠的父親亞伯拉罕禁止了他。當他數學天賦異稟的兒子說他想轉而學習數學或音樂時,亞伯拉罕也否決了這些想法。米隆的父親認為,這些對於“一個好的猶太男孩”來說不是體面的職業,他應該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商業。米隆屈服於父親的意願,成為紐約市立學院的會計專業學生,在那裡他還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蕾妮。

米隆無法對會計產生興趣,因此他轉了專業(先是經濟學,然後是哲學和物理學)。他在心理學入門課程中表現出色,並參加了一系列心理學講座——這是一個關鍵事件,激發了他對人格研究的興趣。舉辦講座的教授,心理學家加德納·墨菲剛剛出版了《人格》(哈珀兄弟出版社,1947 年)。“那成了我的聖經,”米隆說。

墨菲關於人格發展的理論立即吸引了米隆。該理論將性格傾向和環境——即生物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共同促進發展,而不是將它們視為相互競爭的解釋模型。正是在這一傳統中,米隆後來建立了他的生物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解釋了遺傳傾向和社會學習如何共同塑造人格 [見上方框]。

環境——無論是家庭還是文化——對人格的重要性貫穿米隆的職業生涯。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他在芝加哥一家退伍軍人醫院的精神病房與來自羅馬尼亞和泰國的同事以及主要是非裔美國人的病人一起工作。在那段時間裡,他還擔任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 (DSM) 委員會的成員——這是美國診斷精神疾病的標準參考書。它首次明確提出了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這些經歷為米隆在 1988 年至 1992 年擔任國際人格障礙研究協會主席期間擔任調解員的角色做好了準備——並讓他深入瞭解了文化如何衝突。

在全球各地的學會會議上,例如,來自美國的演講者可能會討論病人的極端完美主義,以此作為強迫型人格的跡象。日本研究人員不會理解這種演示。“在日本,沒有人會談論諸如病態行為之類的事情,因為完美主義是社會期望的一部分,”米隆解釋道。人們認為什麼是正常或不正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文化背景。

米隆認為,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典型特徵。受害者不確定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使他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型別的不穩定人格反映了其周圍的社會條件:模糊的榜樣和不斷變化的理想、生活方式和條件標誌著文化環境。如果一個在這種文化中的人也成長於混亂的家庭環境中,這可能會對其人格產生不利影響。

出於類似的原因,米隆提倡個性化心理療法,並指責那些信奉傳統學派的治療師對他們的病人採取過於狹隘的觀點。“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與人類現實拉開了距離,”他警告說。米隆認為,治療師必須考慮病人的一生和他們人格的方方面面。他的策略以病人的個體特徵為指導,並結合了各種治療方法,以便治療師可以同時處理多個問題。例如,一個害羞的人應該首先克服他們的焦慮,這將有助於掌握後續步驟,例如獲得自信和學習能力。

人格是根源
即使當治療師正在處理客戶的抑鬱症或其他慢性精神疾病,而不是不太嚴重的人格障礙時,米隆也建議根據病人的性格調整治療方案。相似的症狀可能是由不同的問題引起的,具體取決於個人。例如,離婚後,一個依賴型人格的人可能會因為感到沒有伴侶就無助而患上抑鬱症。相比之下,一個自戀者試圖保持自己作為完美人士的自我形象,並且在離婚後可能會感到沮喪,因為她覺得自己受到了如此大的傷害,以至於她的自我形象崩潰了。此外,病人聽從醫生建議的傾向取決於他們的人格。一個依賴型人格或強迫型人格的病人可能會完全按照醫囑去做,而一個不信任他人的人則不會。

米隆批評過度使用精神藥物。“幾乎所有患有抑鬱症的人都可能從抗抑鬱藥中獲益,”他說。“但存在著它們從長遠來看無濟於事的危險。” 治療應該幫助病人改變他們生活中的根本問題,並發現新的可能性。

米隆將今天的精神病學實踐與醫生專注於治療疾病的影響(如天花病變和肺結核患者的肺部炎症),而不是其原因——病毒和細菌——時的醫學狀況進行了比較。

“我們現在開始理解,依賴型人格患抑鬱症的原因與自戀型人格患抑鬱症的原因不同,”米隆說。對於治療師和醫生來說,他建議在開始治療潛在疾病之前研究病人的人格——米隆年輕時就採取了這一步驟,當時他脫下白大褂,換上了病號服。

 

(延伸閱讀)

  • 《人格:起源和結構的生物社會方法》。加德納·墨菲。哈珀兄弟出版社,1947 年。

  • 《走向新人格學:進化模型》。西奧多·米隆。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1990 年。

  • 《心靈大師:探索從古代到新千年的精神疾病故事》。西奧多·米隆。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2004 年。

  • 《現代生活中的人格障礙》。第二版。西奧多·米隆、凱莉·米隆、莎拉·米格爾、塞思·格羅斯曼和羅薇娜·拉姆納特。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2004 年。

  • 《解決困難的臨床綜合徵:個性化心理療法方法》。西奧多·米隆和塞思·格羅斯曼。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2007 年。

  • 西奧多·米隆的網站是 www.millon.net

SA Mind 第 18 卷第 3 期本文最初以“在病人身上看到人”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8 卷第 3 期(),第 5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607-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