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確實可以改變它們的條紋——在印度的西米利帕爾老虎保護區,許多老虎就這樣做了。所謂的黑色老虎,是基因突變體,身上有異常寬闊和融合的條紋,即使在幾個世紀前老虎數量眾多時也極為罕見。但在今天的西米利帕爾,每三隻老虎中就有一隻是黑色的。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指出了這種奇特圖案的基因原因,並揭示了這些瀕危貓科動物的進化過程。
在對三隻動物園出生的黑色老虎及其典型毛色父母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印度國家生物科學中心的 researchers 及其同事將這種圖案追溯到一個名為taqpep的基因的微小變化。然後,他們花費數月時間徒步穿越印度各地約 1,500 公里的叢林,收集老虎的糞便、毛髮、血液和唾液。分析這些樣本幫助他們確定了這種基因變化的普遍程度——以及它在西米利帕爾以外的老虎中幾乎不存在的情況。
改變後的taqpep基因已知會導致貓出現斑點狀虎斑圖案,以及獵豹王具有異常大的斑點和條紋。但這樣的圖案非常罕見,因為它們只發生在來自父母雙方的基因都具有匹配突變時。這項新研究發現,在抽樣的 12 只西米利帕爾老虎中,有 10 只至少攜帶一份這種特殊的taqpep變化——其中 4 只是黑色老虎,每隻都攜帶兩份。但令人驚訝的是,在保護區外調查的 395 只老虎中,沒有一隻攜帶哪怕一份突變。這表明西米利帕爾老虎非常孤立,以至於它們從不與該範圍以外的老虎交配,而且該群體已經開始在幾代人中保持基因變化。“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分子生態學家兼主要作者 Vinay Sagar 評論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對於資深作者 Uma Ramakrishnan 來說,她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家,十多年來一直研究印度老虎日益減少的遺傳多樣性,這一發現是她職業生涯中“最令人興奮的發現”——老虎在該地區碎片化的鮮明可見的證據。
羅切斯特大學進化生物學家 Nancy Chen 說,為這項研究收集的大量資料“為進一步研究瀕危老虎的遺傳學提供了急需的基線”,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雖然尚不清楚不尋常的條紋是否對西米利帕爾老虎有幫助或有害,但這些斑紋強調了這些動物完全在它們自己之間繁殖——這可能對它們自身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