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索斯資助的神秘組織公佈航天器計劃細節

藍色起源的航天器採用雙錐形設計,最近在達拉斯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施進行了風洞測試

一家名為藍色起源的私營太空企業集團正在揭開其神秘面紗,該公司正在設計亞軌道和軌道飛行器。

這家位於華盛頓州肯特的藍色起源集團由亞馬遜公司巨頭傑夫·貝索斯資助,已完成了其下一代航天器的風洞測試,該航天器簡稱為“太空飛行器”。它將運送多達七名宇航員到近地軌道和國際空間站。儘管該公司過去在公開資訊方面一直很吝嗇,但最近工作的最新細節已被髮布。

藍色起源的航天器採用雙錐形設計,其設計經過了 180 多次風洞測試和廣泛的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的改進。為了幫助驗證航天器的形狀和機身襟翼配置,最近在達拉斯的洛克希德·馬丁高速風洞設施進行了數週的測試。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測試是藍色起源與美國宇航局合作的一部分,根據該機構的商業載人開發 (CCDev)計劃,該計劃在 2011 年向該公司獎勵了 2200 萬美元以開發該飛行器。[圖集:藍色起源的神秘航天器]

“我們太空飛行器的創新雙錐形設計提供了比傳統太空艙更大的橫向範圍和內部體積,而沒有帶翼航天器的重量負擔,”藍色起源公司總裁兼專案經理羅布·梅爾森說。

“這只是該飛行器的眾多功能之一,這些功能增強了載人航天飛行的安全性及可負擔性,這是我們與美國宇航局共同的目標,”梅爾森在一份宣告中說。

試驗檯測試
同樣在 CCDev 計劃下,藍色起源已準備好開始對其 BE-3 發動機推力室元件(BE-3 的 100,000 磅推力液氧/液氫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和噴嘴)進行測試。

BE-3 將用於藍色起源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

“它現在在密西西比州美國宇航局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 E-1 測試臺上,”藍色起源公司業務開發和戰略主管、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佈雷特·亞歷山大說,“我們即將進行首次點火。”

亞歷山大告訴 SPACE.com,在斯坦尼斯的火箭發動機測試計劃於 5 月開始。

此外,該公司的“推進式”發射中止系統將於今年夏天晚些時候進行測試。這些評估將重點關注使用推力向量控制系統控制亞比例載人艙飛行路徑的能力。[藍色起源的神秘太空飛行器詳解(資訊圖)]

亞歷山大說:“我們亞軌道系統[稱為新謝潑德號]的推進式逃生系統意味著您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原因下讓太空艙和人員脫離危險。”

守口如瓶
藍色起源是一家開發運載工具和技術以實現商業載人航天運輸的私人公司。

該公司成立於 2000 年,解釋說它的長期願景是透過低成本、高度可靠的商業太空運輸來大幅增加進入太空的人數。

但是,為什麼對其開拓性工作如此守口如瓶呢?

亞歷山大說:“原因實際上有兩個。”“一是我們喜歡談論我們已經做過的事情,而不是我們計劃做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是關於成就。畢竟,太空業務很困難。事情總是比你預期的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我認為這對新興的太空公司以及成熟的太空公司都是如此。”

亞歷山大繼續說,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想偏離重點。我們是一家非常專注於工程和技術的公司。我們沒有很多負責合同的會計師……而且我們花在談論事情上的時間越多,我們花在做事上的時間就越少。”

擁抱私營部門
關於美國宇航局的 CCDev 計劃未來會發生什麼,亞歷山大表示,藍色起源打算在有或沒有該太空機構的情況下繼續前進。

他說:“我們與他們的商業載人辦公室合作完成的工作幫助我們加快了我們的計劃……但我們不僅僅是為了美國宇航局而這樣做。”“如果我們不繼續執行商業載人計劃,我們也不會停止工作。我們將繼續努力。”

亞歷山大說,美國宇航局擁抱商業部門,以便私營公司能夠進入近地軌道是正確的方法,這一步推動了該太空機構更遠地進入深空。

亞歷山大補充說:“現在的負擔較少地落在美國宇航局身上,而更多地落在私營部門身上,由他們來交付。”

市場力量
藍色起源利用其位於德克薩斯州範霍恩以北約 25 英里的自有航天港。

多年來,藍色起源硬體從該航天港進行的試飛既有成功,也至少有一次在 2011 年公開宣佈的墜毀事件

亞歷山大說:“我們一直預料到在某個時候會損失一輛測試飛行器。”“我們希望進行更多測試,而不是更少測試。但最終,這就是火箭科學。它很難,你也會預料到這一點。”

藍色起源正在追求新謝潑德系統,以便為研究人員提供頻繁的機會將實驗送入亞軌道空間。研究實驗可以讀取太空、天空和地球的感測器讀數,並且將體驗三分鐘或更長時間的微重力環境。

亞歷山大說,他認為亞軌道市場是真實存在的,但問題是它會有多大。

亞歷山大說:“如果太空飛行無處不在,那麼它將會有大量的用途……正在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他說,開發出響應迅速、成本效益高且適合研究公司業務週期的能力至關重要。

亞歷山大說:“只要我們至少專注於此……我們就有很好的機會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這些市場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是,它們是否足以維持一項業務的運營……或者它們將成為載人航天、旅遊、探險體驗的輔助活動?”

倫納德·大衛報道太空產業已超過五年。他是去年的國家航天俱樂部新聞獎得主,也是國家太空學會《Ad Astra》和《太空世界》雜誌的前任主編。自 1999 年以來,他一直為 SPACE.com 撰稿。

Leonard David is author of Moon Rush: The New Space Race (National Geographic, 2019) and 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 (National Geographic, 2016). He has been reporting on the space industry for more than five decades.

More by Leonard David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