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1999年發現的始祖盜龍化石曾一度被認為是恐龍和鳥類之間缺失的環節。然而,在它公開後不久,人們就確定始祖盜龍實際上是偽造的,可能由兩個或多個不同物種的至多五個標本組成。在2000年,科學家們確定它的尾巴是來自早白堊紀的小盜龍的。現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報告將這件偽造化石的其餘部分歸類為食魚鳥類的遺骸。
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周忠和、張福成以及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朱莉婭·A·克拉克透過將始祖盜龍與化石鳥類燕鳥進行比較,做出了這一評估。該團隊報告稱,偽造化石前半部分的尺寸和解剖特徵,包括腿、腳趾和喙尖,與燕鳥的特徵非常吻合。事實上,一旦考慮到破損,它們幾乎完全相同。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最近從中國同一富含化石的地區獲得的第三個先前未描述的標本,並確定它也是一隻燕鳥。儲存在該生物腸道中的已消化魚類遺骸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了解燕鳥飲食偏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