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安慰劑效應如何緩解疼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安慰劑效應的概念,即患者僅僅因為治療的錯覺而好轉,自 1955 年首次提出以來就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此後,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它是否真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如何運作的。《科學》雜誌今天發表的研究結果為安慰劑效應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證據,並揭示了受這種效應影響的大腦如何改變其對疼痛的反應。

密歇根大學的托爾·D·韋格及其同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研究了暴露於無害但疼痛刺激(如小電擊或熱)的志願者的腦部。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他們的皮膚上已塗抹了止痛膏。當這些受試者受到電擊時,他們報告的平均疼痛程度低於沒有“止痛”膏的參與者。受安慰劑效應影響的受試者還在被稱為前額葉皮層的區域表現出大腦活動增加,在眾所周知的疼痛感知區域(如丘腦、體感皮層和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則表現出活動減少。

結果支援了這樣一種假設,即安慰劑效應不會干擾身體感知疼痛的能力,而是影響大腦如何調節其對身體訊號的解釋。矛盾的是,安慰劑的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治療疼痛的新型療法。凱西評論道:“人們可以想象出能夠特異性地啟用這些控制系統的化合物。”

© .